一封青海来信,唤起北京妇产医院病房里的暖意
7点30分,晨光刚漫过妇科四病区的走廊,消毒水的气味里掺着点还未消散的早饭香。张宇迪主任医师已经带着团队踏进病区大门,白大褂下摆随风卷起,似是为新日揭开了新篇。当她走到第一间病房门口时,指尖已然在掌心快速搓热。
病床上的患者看见她,激动地伸出手,指节还带着术后未消的薄肿,一碰到她的掌心就攥紧了:"谢谢张主任!我今天终于能出院啦!"张宇迪大夫的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弯起来的眼尾,声音压下来,俯身时特意放轻了动作:"今天感觉怎么样?来,我看看刀口。"她轻轻揭开纱布边缘,已经搓热的掌心碰到患者皮肤没有冰凉的触感,就像在对待一件易碎的瓷器。
这样的查房是她每天的开场。等查完最后一间病房,张宇迪随口跟护士报出手术顺序,最早一台八点半就要开始,七台手术的细节,仿佛刻在脑子里。她早已习惯排布紧密的日程安排,"平日里早上8点门诊开诊,就一直到下午5点了。好多人从外地来,挂不上号,别让人白跑一趟。"她总跟护士站的人这么说。中午她常常顾不上吃饭——加号的患者还在诊室门口等着,直到最后一位患者拿着药方离开,诊室的灯才暗了半盏。
这些连轴转的日子像流水一样平常,直到一封来自青海的信件被寄到护士站。牛皮纸信封上,收件人的手机号填写的是病房电话——那是她给患者留过无数次的联系方式。信封里装着感谢信,字里行间记载着那台节前临时加的手术和暖到人心里的护理团队,还有那句"让我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张宇迪看着看着,捏着信纸笑了。
青海的风捎来一封信
张宇迪大夫读着那封感谢信,回忆也明晰起来。九月末的诊室里,小雯(化名)攥着一摞纸质病历出现在门口——为了更权威的宫腔镜复查,她从青海山区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城里,路上反复查询就诊流程,就怕"被冷眼对待"。直到张宇迪接过病历,耐心听完她跨省就医的经历,用通俗的语言向她解释着病理病因,小雯的紧张才一扫而空。这份温暖在张宇迪看来却再平常不过了:"与其说你来看什么病,不如说作为医生我能帮助你做什么。"
常规手术需排到节后,小雯有点为难,胆怯地小声说:"我就想做完手术,趁着十一能在家休养,实在是路途有点儿远......"张宇迪看在眼里:"跨省来不容易,住酒店花钱,还赶国庆前,我先帮你安排检查,有问题咱随时沟通。"随后,她尽快协调团队与麻醉科、内科多学科会诊、调整手术顺序,开辟绿色通道,最终在9月30日挤出一台加台手术,完成宫腔镜复查。
让小雯记在感谢信里的,还有四病区的护士们。手术前一天,短信一条接一条地来,里面写清她手术时间、术前禁食禁水须知、备品清单、住院办理流程等信息,护士还特意打电话叮嘱"别漏看";手术排到最后一台,护士多次来病房问她:"要不要输点葡萄糖?别硬抗。"
小雯的手术是普通手术,但躺在手术台上,她还是紧张得浑身发颤,张宇迪帮她把手术床调得缓一点,轻声安慰:"放轻松,保你顺利回家过节。"这样一句安慰,是因为她觉得换位思考很重要:"当患者躺在手术床上,她当时最亲的人就是我们主管大夫。"
术后,小雯回到病房,查房大夫随后就来和她说清术中情况,让她别担心。术后观察期间,护理团队的照顾更是让她倍感温暖:腹痛时护士耐心告诉她"是正常现象";出血带给她怕弄脏床单、病服的窘迫,也被护士一句"这都不算事"化解;出院那天,护士递来整理得工工整整的用药清单和详细的出院后注意事项,跟她反复讲解。
小雯攥着写满注意事项的纸离开病房时,还在回头说"谢谢"——她记着手术床的角度、护士递来的温水,更记着张宇迪大夫没打断她半句的耐心。当小雯把北京医护的关爱装进心里带回青海时,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和这份跨越山海的生命托付,早已悄悄把不同民族的心连在了一起——没有轰轰烈烈,却像山间的溪流,淡却绵长,成了无比珍贵的牵挂。
而让她暖了一路的妥帖,对张宇迪和护理团队而言从不是"额外的好",而是她们心里默认的行医方式:先听患者说尽不安,再谈病情;先懂她们的难,再解她们的痛。而这份"先听再说"的习惯,要从张宇迪大夫刚穿上白大褂,跟着前辈们查房的那些清晨说起。
请握住那双发抖的手
张宇迪对医生的认知,是从小看着身为医生的妈妈尽心治病救人种下的,因此,她心中生出对救死扶伤的向往,让她后来"自然而然走上了从医路"。
学医后,前辈们的细节成了她的"温度课本"。老前辈查房前,总在掌心搓几下,目的是"别让手凉着患者",后来张宇迪大夫才知道,这个习惯是从老院长林巧稚那儿传下来的。
就像郎景和院士曾说的:"林大夫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这份关爱从不是空泛的话,是医者搓热的双手,是蹲在病床边,等老人颠三倒四地把病情说完,再慢慢解释的耐心——不是"我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我先听你怎么说"。耳濡目染下,张宇迪渐渐摸清:"辗转就医的人最怕冷眼,我得慢下来听,从她们的话里找到需要帮助的地方。"后来,她也把这份认知教给学生:查体时多句"别怕,放轻松",解释病情用大白话,都是落在实处的温暖。她常说:"治病不光是治愈疾病,还得考虑到她们眼下和以后的难处。"
从医二十余年,张宇迪不是没动摇过。患者因等检查久了发脾气,把焦虑撒在她身上,她也会闷一会儿,但转念想到"她们急的不是等,是怕病拖重",换位思考后,又能笑着面对了。
"累吗?累,但累并快乐着、幸福着。"每当患者高高兴兴地出院、对她们发自内心说声谢谢,张宇迪都觉得值——这些瞬间,刚好能接住那些偶尔的小崩溃。
一个人和一群人
"首先得爱这份职业,才能笑着为患者服务。"张宇迪大夫说这话时,目光扫过四病区的墙——墙上的"青年文明号"牌匾亮得晃眼,那是以"获得服务对象赞誉"作为评选标准之一的荣誉称号。在张宇迪看来,医患之间的服务不仅仅是治愈疾病,更是情感上的关心与帮助。
主管医生一上手术台,护士就成了患者最熟的人。患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在护士们的"管辖"范围之内,大到诸如导尿管怎么用的医疗护理,小到半流食该具体吃哪些的术后用餐,都在护士们的"心里清单"上,诸多事宜,全裹着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妥帖。
医疗中的人文关怀,早不是张宇迪一个人的习惯了,她帮青海患者加台手术,护士就提前把住院流程编辑成短信发送;她跟焦虑的患者说"别慌,有我呢",护士转头就递上一杯温水。从一个人俯身听患者说话,到一群人围着患者的需求转,四病区的温度早不是单点的善意,而是一张连起来的网——每个结上,都系着医护人员把患者放在心上的认真。
让她们不再害怕
在门诊查宫颈病变时,张宇迪大夫总会多问一句:"疫苗打了吗?"手边常放着几页疫苗接种指南,患者犹豫时,她就递过去:"早打早安心,这比真出了问题再治,少遭好多罪。"聊起卵巢肿瘤,她不搬术语,只把在体检过程中、在生活中能够抓到的"小苗头"掰碎了给患者讲,这样能够让在病情还没有发展的情况下,就得到一个很好的检查。
这些话,从不是她一个人的"碎碎念"。张宇迪的做法就是医院妇科各病区医护人员的缩影。妇科始终秉持着"治病不如防病"的理念,医护人员手里都揣着类似的"预防经"——人文关怀不光是陪患者熬过病痛,更要帮她们提前挡住风险。张宇迪总提妇科的前辈,"从前辈们那时候起,就不光管治病,还帮患者算‘长远账’——教她们怎么预防,怎么避开复发的坑。" 她笑称自己是"踩着老一辈铺的路走",把那些传下来的叮嘱,变成现在门诊里一句句通俗的提醒、一张张手写的注意事项。
末了,她望着诊室门外排队的患者,语气轻却坚定:"妇科诊室里的病是身体里的,但患者的害怕是心里的。我们开的药能治身体的病灶,可只有多说几句话、多教点预防的法子,才能把她们心里的怕给拆了。"在妇科,这份"拆怕"的守护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辈辈人把温度攒下来,给予了患者"不害怕"的底气,成为妇科最珍贵的传承。
编辑:刘晶轶
排版:王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