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纸飞机"到C919:起飞,定是天高云阔时

    2019年05月21日
  • 为海洋装备披上"铠甲"的人——记"80后"研究员王立平

    获得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青年研究员王立平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临海试验基地和重大示范工程所在地。多年如一日的艰苦探索、坚持不懈,王立平与团队成功研制出石墨烯改性的新型重防腐涂料,大大提升了我国海洋装备与海洋工程的抗腐蚀能力。

    2019年05月19日
  • "北斗女神"徐颖:科研科普同闪亮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国之重器,现正处在建设和应用推广的阶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它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其他还包括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

    2019年05月18日
  • 刘志刚:为动车供上放心电

    也许很多人向往教师职业的寒暑假期多;然而有这么一位老师,一直处在朝七晚十、无假期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志刚。从业16载,刘志刚早已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全身心投入到轨道交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事业。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在刘志刚看来,这不是件需要坚持的事,"只是因为热爱"。

    2019年05月16日
  • 张瑞宏: 给稻田加点"智慧"

    "再过一个多月,待小麦收割后,就该到种水稻的时候了。"近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瑞宏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水稻要适时选种育秧插播。一旦延期,再加上后期田间管理跟不上,将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2019年05月14日
  • 科学家发现鉴定银河系"移民"新方法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类似银河系这样的大型星系是通过合并周边的矮星系不断成长、壮大的。但究竟如何鉴别哪些恒星是银河系的"原住民"、哪些恒星是"移民"呢?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中日研究团队为鉴别"移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化学"DNA"识别。

    2019年05月08日
  • 人类可能首次探测到黑洞与中子星相撞引力波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2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他们可能首次探测到了黑洞与中子星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信号。公报说,LIGO探测器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4月26日同时探测到了这一信号,该信号可能由大约12亿光年外的黑洞和中子星碰撞产生。

    2019年05月06日
  • 科学家成功建立乙肝病毒感染模型

    寻找有效的肝病治疗方法对于全人类,尤其对于中国显得非常迫切。据统计,全球遭受肝脏疾病困扰的人口约10亿,其中约4亿来自中国。同时,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目前也还未找到有效的治愈方法。

    2019年05月02日
  • 李志远:更多黑洞照片正在路上

    首张黑洞照片问世,轰动全球。成果背后的"功臣"——"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的国际科研团队,随之走入公众视野。该团队有16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志远是其中之一。

    2019年04月30日
  • 朱照宇: 让黄土道出人类的历史

    朱照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新生代古环境演化与现代地质环境变化及人地关系演进,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项目数十项。左手端着一个长方形的搪瓷盘子,右手摆弄着盘子上的几块石头,研究员朱照宇的对话便从手中的石头开始。

    2019年04月29日
  • 丘成桐:成名甚早却不为声名所累

    要说奖,丘成桐已经拿了很多。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每一座奖杯的分量都很重。美国媒体曾经把他称作数学王国里的"凯撒大帝",同行对他的评价则是:"面对难题知难而上,永不止步。"

    2019年04月23日
  • 逐梦星空——我国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跨入"百次发射俱乐部"

    4月20日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01指挥员发出指令,山间一道巨大的光焰拔地而起,直奔星空。长征三号乙遥五十九运载火箭将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正式跨入"百次发射俱乐部",成为中国首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

    2019年04月21日
  • 超深渊狮子鱼如何在7000米以下深海生活?我国科研人员揭示其中奥秘

    新华社武汉4月18日电(记者谭元斌)6000米以下深海被称为海斗深渊,具有超高压、温差巨大、终年无光、化学环境独特等特殊极端条件,是常规生命形式的禁区。然而,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深海却发现生活着脊椎动物超深渊狮子鱼。

    2019年04月19日
  • 美"天鹅座"货运飞船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美国航天局说,美国东部时间17日16时46分(北京时间18日4时46分),"安塔瑞斯"火箭搭载"天鹅座"飞船,从美国东海岸弗吉尼亚州的瓦勒普斯航天发射场起飞。发射约9分钟后,飞船与火箭分离并驶向空间站。随后,"安塔瑞斯"还释放了多颗小卫星。飞船预计美东时间19日早上抵达空间站。

    2019年04月19日
  • 首次在太空检测到宇宙最早分子键

    人类寻找"宇宙第一代"的努力有了回报!据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表的一项天体物理学重要成果:科学家首次在太空中检测到了氦合氢离子HeH+——被预测为宇宙中形成的第一个分子离子。这一发现为一项长达几十年的研究画上了句号。

    2019年04月18日
  •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芯一级发动机长程高工况试车成功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充分利用液体动力推力稳、比冲高优点,采用两级半构型,液体芯级捆绑四枚固体助推器,可执行太阳同步轨道、低轨道、中圆轨道等多种轨道的发射任务,支持单星发射、多星发射、星座的组网和补网发射。

    2019年04月18日
  • 新研究用DNA分子组装类生命"软机器人"

    研究显示,这种"软机器人"从只有55个核苷酸碱基的DNA分子增殖数千万倍,形成几毫米长的DNA水凝胶。在反应液中,胶体首端生长、尾端降解,从而获得动力,可以像黏液菌一样逆流运动。

    2019年04月16日
  • 世界最大飞机顺利完成首次试飞

    公报说,任务团队进行了标准的飞行测试演练,执行了各种飞行控制操作以校准速度,并测试飞行控制系统,包括偏航机动飞行,俯冲、拉升以及稳定航向侧滑等。飞机在最高超过4500米的海拔高度进行了模拟着陆演练。

    2019年04月15日
  •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把科幻做成科学

    刘红30多年从事环境保护和生命保障系统研究,所主持研究的"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曾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为期370天,系统闭合度高达98%,只有2%的外部供给,其余均为系统内自给自足、循环再生。

    2019年04月12日
  • 孙泽洲:嫦娥五号预计今年底发射 "探火"将带巡视器

    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11日晚在南京表示,嫦娥五号预计于2019年底发射,实现采样返回任务。月球后续任务正在研发过程中,将实现月球极区探测,为未来建立月球科研站进行前期技术验证。

    2019年04月12日

名家风采 MORE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MORE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

  • 科技前沿大师谈
  • 科学原理一点通
  • 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 智慧女性
  • 智慧农民网络平台
  • 科学百科
  • 军事科技前沿
  • 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 乐享健康
  • 我是科学家
  • 科学答人
  • 科普文创
  • V视快递
  • 科普中国云
  • 科普中国网
  • 科普中国头条创作与推送
  • 科幻空间
  • 科学游戏
0100300911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