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Français|Deutsch|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Español|عربي|Esperanto|한국어|中文繁体|信息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中国梦·黄河情】对话河长卫再学:用好资源禀赋,运城文旅火了农民日子甜了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3日 09:03: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江虹霖 | 责任编辑:

中国网9月22日讯(记者 江虹霖)"农民丰收节首次离开北京,在咱们运城举办。"9月22日,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山西运城拉开帷幕。此前不久,"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运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芮城段的一步一景、永济舜风唐韵中与远古的对话、万荣"一泓清水入黄河"以及当地农民丰收的喜庆氛围,都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农耕文明特色、旖旎的黄河风光成为运城的天然禀赋,运城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实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话黄河河长》栏目专访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河运城段河长卫再学。

卫再学说,打好运城自然禀赋牌是关键,也是必然选择。运城正努力让文化和旅游无处不在,让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从梦想变为现实。


卫再学(右一)调研涑水河入黄口生态修复工程

中国网记者:运城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方面,运城是如何做的?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在今天最大化发挥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卫再学:运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五千年华夏文明底蕴深厚,积淀丰富,特别是黄河文化在这里孕育而生,息息相关。这里有4500万年前代表人类最早起源的垣曲中华曙猿化石,有180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芮城西侯度遗址;女娲补天、后土造人、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运城也因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被称为黄河农耕文明之源......这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我们运城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夯实了我们运城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运城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紧紧围绕运城独具特色的黄河根祖文化、关公忠义文化等,开展河东文化专题研究和艺术精品创作,先后编创了《在河东觅寻尧舜禹圣迹》《在黄河金三角朝圣》等河东文化系列丛书、大型鼓乐史诗《大河之东》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讲好运城故事,提升运城文化软实力。

我们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城新增12处,达到了102处,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同时,积极开展考古挖掘、研究,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的发掘,填补了山西省没有完整宋金瓷窑的空白;闻喜酒务头墓地的发掘,证实了商朝势力范围已延至运城地区;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重要空白,这三项发现分别荣获2016年、2018年和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我们组织实施华夏(河东)重点文物遗存保护传承工程。重点推进解州关帝庙、舜帝陵、司马温公祠、稷山稷王庙、李家大院等文物景点的建设提升;积极筹建西阴嫘祖遗址博物馆、禹王城遗址公园、蒲州古城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遗址公园,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

中国网记者:运城依托丰富的沿黄旅游资源成为山西省打造黄河旅游板块的重要部分。运城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何特色和创新?

卫再学: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打造运城黄河旅游板块,文旅融合是最佳路径,也是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文化和旅游无处不在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品牌就是吸引力。我们倾力打造"黄河"风情牌,沿黄自驾游观光行;打造"关公"忠义诚信牌,推动全球华人祭拜关公行;打造"古中国"文化牌,推动"五千年文明看运城"根祖文化行。围绕"游山西运城、读华夏历史"这一主题,精心打造九条极具运城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通过这样的设计,将运城的景区串珠成链,形成运城高品质的文旅"产品包""景点群""线路套餐"。

我们把关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文旅融合的切入点,推动"两权分离"改革,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专职进行文物保护和文化研究;组建关公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造标准化、高档次的5A级旅游景区。同时,积极推进演艺、非遗、文创、文艺精品进景区,在全市八个4A级旅游景区建设文创产品旗舰店。

酒香也怕巷子深,旅游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持续的对外宣传。我们利用网络线上平台,举办抖音大赛、小视频比赛,旅游达人、网红大V宣传推介等,持续增加运城旅游在互联网端的有效曝光量,形成话题性宣传效果。此外,我们充分发挥文化节庆活动的带动作用,高标准办好关公文化旅游节、舜帝德孝文化节、鱼跃龙门黄河文化节、永乐宫书画艺术节等活动,持续放大节庆活动宣传效应。

文旅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性强,各类要素有效组合才能做到1+1>2。我们紧紧围绕"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深化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全面提升运城旅游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质量。

中国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黄河流经运城345公里,占到了全省的34.7%,是汾渭平原重要组成部分。运城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有哪些探索或突破?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怎样的提升?

卫再学:运城地处黄河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是山西省重要农业大市。近年来,运城在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我们主要坚持了六个发展。一是坚持设施化发展,突出表现在粮食产业发展上,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80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8亿公斤以上;二是坚持特色化发展。立足"特""优"要求,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在全市形成了水果、蔬菜、畜产品、干果、苗木、食用菌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山西省的菜篮子和果盘子;三是坚持绿色化发展;四是坚持品牌化发展,运城涌现出运城苹果、运城面粉、夏县西瓜、临晋江石榴、稷山板枣、芮城香椿、绛县黄芩、绛县连翘等一大批优秀农业品牌,农业品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五是坚持集群化发展,根据优势资源,形成了果菜产业集群、饮品酿品产业集群、主食糕点产业集群、中药材产业集群和肉蛋奶产业集群等;六是坚持融合化发展。积极打造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创建国家产业强镇,培育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在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取得积极进展。

2019年,运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97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速达"十三五"以来最高,可以说,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正在运城进行着生动实践。

中国网记者:今年6月,《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研讨会召开。您认为,运城要成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您有何建议?

卫再学: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水资源保护问题。涑水河已断流40余年;境内河流汇集的是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退水;汾河受上游来水超标严重影响,多年来深受输入性污染之害,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

未来一定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一是要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二是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特别要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三是要加强水污染防治。继续高压推进沿黄、沿汾排污口全面清理整顿,督促重点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治理,对未经批准的企业排污口要坚决取缔,依法追究责任。四是加强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综合修复与保护。五是要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我作为黄河运城段河长,深感责任重大,时刻提醒自己河湖长不是一种荣誉,更不是一个官衔,而是一种责任,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今后工作中,我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抓好黄河大保护、推进大治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李识海:能把黄河水引上高原,是一生的荣耀
1988年7月开工建设的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李识海再次担任总工程师,直到1990年退休。
郑州打造黄河遗产保护展示工程
今年,郑州市文物工作将围绕"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这条主线,编制实施《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三项工程,即围绕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高质量打造黄河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在推进"两带一心"项目建设方面,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运营水平。以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开发等重点文化项目为突破口,统筹百年德化、二砂工业遗存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文化板块建设等,加大全域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力度,积极创建国家保护利用示范区,切实让文物"活"起来,增进广大民众福祉。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黄河水甜 共产党亲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宁夏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民族团结和谐,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自1958年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发生的变化令人欣喜,人民的幸福感前所未有。
河南洛阳:西汉彩绘陶仕女俑"现身"黄河边
洛阳黄河河道首次发现完整西汉陶仕女俑
黄河有多好 天鹅最知道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83只鸳鸯在孟津黄河湿地约会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网黄河频道 新闻热线/商务合作:010-88824983 88824993 13810121802 13261622996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0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