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创新 湖北工业大学开创大思政课新范式-新华网
新华湖北 > 信息 > 正文
2025 10/11 15:29:30
来源:新华网

多元创新 湖北工业大学开创大思政课新范式

字体:
分享到:
信息 > 正文

多元创新 湖北工业大学开创大思政课新范式

2025年10月11日 15:29:30 来源:新华网

  "记住务必精心组织,全面发动,让全中国都听到黄麻的惊雷。"10日上午,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内,一声掷地有声的口号,瞬间将全场400多名师生拉回1927年的黄麻起义现场。

  这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八七红•共享思政课之大别山精神专题课程暨湖北工业大学《追梦》思政通识课"现场。

  一同走进历史的沉浸式体验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由湖工大师生自导自演的《黄麻惊雷》舞台剧是当日课堂的高潮。剧目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原剧本基础上进行改编,节奏紧凑,表演真挚。演员们用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黄麻起义革命先辈的形象鲜活地立于舞台之上。

  "从前在书本上读到的历史,通过亲身扮演变得无比真切。"饰演潘忠汝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生黄致远说,"这次演绎让我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革命先烈的信念与抉择,让我对‘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的理解更为深刻。"

  除了舞台剧,课程还创新融合了AI数字人讲解、影视片段、诗歌朗诵等多元形式。当AI数字人的旁白配合历史影像,生动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时,台下师生全神贯注;当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深情朗诵《再见了,大别山》,再现1947年部队挺进与1949年撤离的历史画面时,许多学生眼含热泪。

  "这堂课不是‘你说我听’,而是‘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副馆长荆菁说,"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设计,让红色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可共鸣的精神图谱。"

  从革命烽火到青春赛道的精神传承

  "大别山精神与湖北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本就血脉相通。"课程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华倩介绍说,1952年,学校前身武昌农业学校创建时,首任校长便由湖北红安籍老红军、曾参加黄麻起义的汪立波兼任。当时学校没有校舍,临时借用金水农场的茅草马棚作为教室和宿舍。面对困境,汪立波提出"艰苦奋斗、劳动建校"的口号,坚持不胜不休,带领师生满怀干劲地投入校园建设。这段渊源,让红色基因成为了学校与生俱来的精神底色。73年来,全校师生深刻牢记汪校长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让大别山精神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

  大别山精神,既烙印在湖工大的历史起点,也流淌在当代师生的血脉之中。21年前,一位名叫纪季康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心怀感恩的他于2005年创立"爱心助学社",多年来秉持"助学扶弱"的理念,累计帮扶8100余名学生,志愿服务时长超过62000小时,也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传递爱心,团队被命名为"本禹志愿服务队"。今年暑期,67名志愿者再赴红安,开展乡村振兴实践,他们开发的红色课程《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湖北省爱心托管班精品课程库。这正是大别山精神中"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汪立波爷爷不怕困难、肯吃苦,我要向他学习。"现场听课的广埠屯小学湖工分校五年级学生王紫妍说。

  "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我将带着这份‘不胜不休’的精神踏入社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接续奋斗。"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大四学生刘忱雨说。

  "红色基因始终是我们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已深深植根校园血脉。新时代征程上,这份精神传承愈发彰显现实意义。"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介绍,"我们一直在探索创新大思政课形式,让宏大的叙述变得更可知可感、入脑入心。"

  据悉,《追梦》系列思政通识课已连续开展6年,每期针对青年学生的困惑和当下的热点设计主题,突破传统课堂限制,除了激活校内师资力量,跨学科邀请校内优秀师生团队和校友线下主讲,还广泛邀请院士、学术大咖、各行各业杰出专家等加入育人队伍,形成优势互补的"思政导师团",走进云端课堂。(秦钰雯)

【责任编辑:陈剑】
阅读下一篇:
信息
多元创新 湖北工业大学开创大思政课新范式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