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黔北山岗,仁怀市的梯田层林尽染,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这片在赤水河滋养下的土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粱丰收季。
清晨六点,茅坝镇官院村的何支强老人站在田埂上,仰头望着一架无人机正"嗡嗡"升空。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笑着说:"这可是我们老年人的‘空中扁担’。以前背100多斤高粱爬坡,一天最多五六趟。现在年轻人盯着屏幕喝口水的工夫,几千斤高粱就运完了。"
无人机操作手袁仲虎动作娴熟地指挥着无人机起降。他的团队今年有9台无人机在仁怀市作业。"每台无人机每天吊运10吨左右高粱,可帮村民省下六成运输成本。"袁仲虎说。
位于茅坝镇的红缨子高粱育种基地面积达2000余亩,种植过程中,茅台红缨子公司的农技人员经常前来察看长势。"窝距、行距、用肥都有严格标准。从种植到收储,公司全程跟踪。"村民禹恩德说。
该育种基地的高粱行距比普通高粱宽三分之一,通风透光效果更好,更值得一提的是严格的"四不准"管护标准:不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除草剂和化学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效保障了高粱品质。
茅坝镇官院村土地平整、机械化水平高,四周环山形成天然隔离带,可有效阻隔外来农作物花粉传播,加上土肥水丰,育种条件十分优越。2022年,该基地被评选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连续两年的"中国种子认证"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
为带动农户增收,仁怀市推行"公司+政府+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的生产销售体系,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有机肥等生产物资,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激发农户积极性。种植于赤水河谷的高粱,其种子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茅坝镇。
此时,数十里外的仁怀10万吨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正迎来收储旺季。
控制室内,电子屏实时显示粮仓的温湿度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调出虫情监测画面:"智能系统能捕捉粮堆里毫米级的动静,比过去粮管员打电筒查仓精准多了。"这座现代化粮仓集仓储、物流、贸易等功能于一体,为仁怀高粱产业提供坚实保障。
该中心主任赵飞介绍,中心筹备了6间标准化粮仓,采用环保型消毒剂,确保储粮环境安全。同时提供物流周转服务,加快陈化粮出库速度,"有信心顺利完成今年收储任务。"
仁怀的高粱种植历史悠久。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以高粱为原料酿制的"风曲法酒"便已声名远播。2019年,"仁怀糯高粱"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如今,仁怀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构建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今年,该市36万亩高粱预计总产量突破9万吨,总产值预计超过8亿元,带动5万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晾晒场上,一位老农高兴地说:"今年收成好,亩产70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格5元6角,我家20亩地能挣这个数。"他伸出手比出"八"字,阳光在指缝间流转生金。
赤水河畔,高粱穗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仿佛在细语又一个丰年的故事。无人机的嗡鸣、收割机的欢唱和农人的笑语,共同奏响了仁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记者 庞飞 涂顺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