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冷水溪镇:"椒"红"蛙"跃 解码生态振兴乡土答案-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8/12 08:37:15
来源:松桃县委宣传部

松桃冷水溪镇:"椒"红"蛙"跃 解码生态振兴乡土答案

字体:
分享到:
(追記) (追記ここまで)

松桃冷水溪镇:"椒"红"蛙"跃 解码生态振兴乡土答案

2025年08月12日 08:37:15 来源:松桃县委宣传部

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镇桐子坪村辣椒种植基地。

  秋意渐浓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镇青山如黛,溪水潺潺。在这片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土地上,首次试种的朝天椒红透了田垄,仿生态养殖的石蛙在清泉石涧间跃动——两种看似不相关的产业,却因"振兴"二字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荒田变身"红椒仓"

  在冷水溪镇桐子坪村,晨雾还未散尽,村里的辣椒田里已响起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背篼里堆起的红辣椒像团簇的火焰,沾着露水的朝天椒在晨光里泛着油亮的光泽,100多亩的辣椒田里,村民们弯腰采摘的身影,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这是桐子坪村辣椒产业丰收的实景图,更是山民们用勤劳破译山水密码后的生动答卷。"我们这些兄弟姐妹每天来采辣椒,从早上七点半到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到五点,每人每天平均要采200来斤,一天有100来块钱的收入,我们村的这个辣椒长得很好,个个饱满,大家看着也挺开心的。"村民伍学英一边忙着手上采摘的活,一边满脸笑意的介绍着。

村民采摘辣椒。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辣椒红透的土地,曾经是一片"荒草过膝"的撂荒地,今年以来,该村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种植辣椒,由县强村富民公司提供种苗,并统一保底收购,实现"小作物撬动大产业"的示范,丰收的喜悦,不止在田头,更在账本上。"我们村今年种植了100余亩辣椒王品种的朝天椒,由县强村富民公司统一收购,今年的辣椒长势很好,预计总产量将达10万余斤,总产值在20万元左右,有效的解决了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问题,也壮实了村集体经济。"桐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吴广旭介绍。

村民将采摘的辣椒装袋。

  山间石蛙"致富跃"

  沿着山间通村路深入冷水溪镇陶家沟村,一处隐藏在山林间的石蛙养殖场别有洞天,人工开凿的池塘里,山泉水顺着岩石缝隙缓缓流淌,几排生态养殖池藏在林子深处。池水中,背部呈暗褐色、布满疣粒的石蛙正舒展四肢,偶尔跃出水面溅起细浪。养殖户杨少勇正将一簸箕黄粉虫撒向投喂台,虫子蠕动的声响刚起,石蛙便纷纷从石缝中钻出,一场精准的"捕食"在清澈的水中上演。"用黄粉虫喂养的石蛙,成活率比其他饲料要高,而且生长周期更短,且蛙肉中鲜味氨基酸含量比普通养殖方式高,肉质更紧实。"杨少勇介绍。

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镇陶家沟村石蛙养殖基地。

  杨少勇与石蛙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考察。六年前,在外务工的他在考察时无意中看到石蛙,从别人口中得知石蛙的生长环境很挑剔,而从小在陶家沟长大的他,深知这里的山泉水就是"生态招牌",特别适合石蛙的生长。便毅然决然的回到陶家沟养殖石蛙,杨少勇说:"石蛙这东西娇贵,对水质、水温、溶氧量要求极高,稍有污染就活不了,所以喂养过程中所有水源都是直接引自未受污染的山涧,经过滤池沉淀后再流入养殖池。"

  有着六年的养殖经验,如今杨少勇的石蛙正在一批一批的茁壮成长,他说:"目前,养殖场共有15万只石蛙,今年达到出栏标准的有3000斤左右,因肉质紧实、鲜味浓郁,被江浙一带的生态餐厅以每斤105元的价格预订一空。"说到这里杨少勇满脸自豪。

李少勇在喂养石蛙。

  生态铺就振兴路

  站在冷水溪镇的山梁上望去,朝天椒田镶嵌在青山脚下,石蛙养殖场依偎在溪水之畔,两种产业都小心翼翼地"嵌入"自然生态。冷水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桂彬说:"辣椒种植、石蛙养殖等都是我镇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我们也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夕阳下,山风拂过辣椒田,带来阵阵香辣;溪水穿过石蛙池,泛起层层涟漪。冷水溪镇的实践证明:当产业对自然怀揣敬畏,青山绿水就不会只是风景,而是能持续孕育财富的"活态银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生态底色。(周丽 贺卫明)

【责任编辑:刘昌馀】
阅读下一篇:
新华社看贵州
(追記) (追記ここまで)
松桃冷水溪镇:"椒"红"蛙"跃 解码生态振兴乡土答案
松桃冷水溪镇:"椒"红"蛙"跃 解码生态振兴乡土答案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