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工职院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脉 活化非遗 赋能乡村-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8/06 19:33:37
来源: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节工职院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脉 活化非遗 赋能乡村

字体:
分享到:
(追記) (追記ここまで)

毕节工职院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脉 活化非遗 赋能乡村

2025年08月06日 19:33:37 来源: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近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组建三支学生团队,前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化作乡、龙场镇等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三支团队分线并进,深入具有丰富红色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枪杆岩村等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追寻足迹,熔铸红色信仰

  "爱国青衿筑梦团"实践队在实践地开展了一系列深刻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瞻仰烈士陵园,聆听英雄事迹,深切缅怀丰功伟绩,传承不朽革命精神;在枪杆岩崎岖山路上重走长征路,亲身体验先辈跋涉的艰辛与无畏,深刻感悟信仰的力量与革命意志的坚韧;通过参观红色遗址、烈士纪念馆并聆听历史讲解,身临其境知悉当地光辉革命斗争史。实践队在追寻红色印记中筑牢信仰根基,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

  图为毕节工职院信息工程系实践队员在纳雍县枪杆岩村开展活动合影

  深耕田野,守护文化根脉

  "薪火相传·非遗新生"实践队将镜头与笔触对准纳雍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队员们系统记录芦笙制作大师"十年磨一笙"的精湛工艺与匠心故事;深度梳理蜡染、刺绣背后的文化密码与传承脉络,并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与影像档案。队员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传播者。他们精心探索传统文化拥抱数字时代的创新路径,通过线上平台展示芦笙悠扬、蜡染流光、刺绣生花以及"滚山珠"舞蹈的磅礴气势,吸引众多网友云端感受非遗魅力。同时,实践队深入村寨,悉心走访调研老艺人的技艺心得与历史记忆,为非遗项目的保护研究及活态传承积累下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队员在纳雍县龙场镇大营村调研苗族蜡染

  扎根沃土,激活乡村动能

  "甘露筑梦"实践队的脚步遍及纳雍乡村的产业前沿与田间地头。队员们深入调研小营村"小米辣种植+环境整治"融合模式,详细分析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推广潜力,结合专业知识为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及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在数字经济赋能方面,团队化身"青春主播",利用自媒体平台开设助农直播间,热情推介当地优质的特色农产品,搭建线上销售快车道,切实帮助农户拓宽市场。团队在实践中还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在多个村落组织"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并走村入户宣讲环保知识,身体力行引导村民共建整洁美丽的生态家园。

  图为实践队员在纳雍县龙场镇大营村猕猴桃基地开展线上直播推广

  实践中淬炼成长,奋斗中书写青春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毕节工职院信息工程系学子以青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创新思维活化非遗传承,以实干精神助力乡村发展,在实践中淬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综合能力。这不仅为他们的成长成才积累了宝贵经验,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坚定信念。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作为起点,继续赓续精神血脉,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郑兴)

【责任编辑:李涛涛】
阅读下一篇:
新华社看贵州
(追記) (追記ここまで)
毕节工职院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脉 活化非遗 赋能乡村
毕节工职院学子三下乡|赓续红脉 活化非遗 赋能乡村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