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数字

旗下网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视觉 人民网研究院

捧起"生态碗" 吃上"产业饭"

——康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振兴探索

2025年09月16日09:26 | 来源:甘肃日报
小字号

天麻种植面积从9000亩增加到1万余亩,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今年产值预计达到11.87亿元。黑木耳产值从2670万元涨到3405万元,魔芋种植从3500亩扩大到6000多亩,产值直接翻番到4200万元......

从去年成功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奖补政策扶持和技术力量加强,短短一年间,康县农业产业园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带动康县14个乡镇135个村、2.58万农户捧起"生态碗",吃上"产业饭",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康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科学规划:做强特色产业

在康县兴源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满林正在调试新设备,他感慨道:"县里的科学规划真正解决了我们产业发展的‘痛点’。加工区建在公路沿线,农户的食用菌采摘后最快2小时就能进入加工环节。这种从地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显著降低了农户的采摘成本和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也更好地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

高效的生产方式来源于产业园的科学规划。"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种木耳的怕滞销,种茶叶的愁加工。"康县农业农村局菌药中心主任杨广孝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规划方案,成立园区建设工作专班,全面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

目前,康县在阳坝镇、三河坝镇等14个乡镇135个村建成标准化黑木耳、香菇、羊肚菌、天麻种植基地38个、面积4.5万亩;在阳坝镇、两河镇、铜钱镇等3个乡镇建成现代化茶叶种植基地4个、面积6.07万亩。

通过精准的空间布局,产业园打造出了集"种植+加工+市场+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康县特色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康县创新实施"财政+金融+保险"的全方位扶持政策,制定全产业链奖补政策,设立风险补偿金,今年累计发放补贴1.75亿元,110万亩农田纳入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

"产业奖补资金真可谓是雪中送炭。"铜钱镇郝家坪村天麻育种大户李建军说,"县里对规模一亩以上的天麻育种基地,每亩补助一万元。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我们前期投入的压力,更大大提高了我们扩大种植的积极性。"

如今,园区累计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28家、食用菌经营主体38家。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利润分红的三重收益让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今年截至目前,园区带动2.58万户农户9.03万人增收。通过政策"组合拳"的精准发力,康县现代农业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

延链强链:提升产品价值

位于康县白杨镇的禾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将魔芋原料加工成精粉制品,工人们忙着打包发往市场。

"我们的魔芋从种植到加工实现了全链条把控,公司生产的纯天然魔芋素毛肚、魔芋丝结等很受市场欢迎。"康县禾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涛说。

康县坚持"原生态、低密度、高品质、全链条"的绿色发展模式,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38个;建成专业化菌包生产线3条,建成龙神、梅园、满福等茶叶加工生产线18条;累计认证"甘味"品牌16个,认证绿色食品10家。

"以前我们种香菇最愁销路,卖不出去只能眼看着变质。现在不仅从菌种到销售有保障,而且合作社还有冷库,可以免费寄放。"豆坝镇的香菇种植大户王大姐高兴地说道。

康县茶叶中心主任唐德耀指着远处的冷链仓储区介绍:"目前已建成88座冷链设施,总库容量为4.4万吨,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保鲜。"

除此以外,康县还建成了2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培育了50家茶菌类电商企业,构建起完整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仅今年上半年,园区茶叶线上销售就占总销售额的20%,食用菌线上销售额更是突破1.2亿元大关。

科技赋能:驱动产业升级

今年2月,岸门口镇张家河村的天麻种植户李彦云率先采用无人机运输蜜环菌,山区菌种运输难题得以有效解决。

"以前运送菌种要翻山越岭,人工搬运费时费力,现在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四亩地的菌种运输,效率提高了五倍不止。"李彦云欣喜地说,现代科技的赋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阳坝镇的框栽天麻育种示范点,物联网监控中心的技术员李工正在演示智能控制系统。他介绍:"这套智能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栽培环境的温湿度、光照等关键指标,通过自动调节,确保天麻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用水量减少40%,产量却能提升30%。"

产业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产业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引进茶叶食用菌新品种7个,引进植保无人机12台;建成农业大数据平台1个,接入物联网监测点186个,建立菌棒质量追溯体系,食用菌优质率提升至95.6%。通过"良种+良法+良机"的配套推广,园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责编:周婉婷、焦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热门排行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