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这一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5年来,兜底民生保障全面得到加强,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发展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兜底民生保障网更加密实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性、兜底性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表示,"十四五"时期,面向困难群众,我国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已经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实现了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十四五"时期,通过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困难群众的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达到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同时,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覆盖各类困境儿童的保障关爱体系已基本建成。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我国还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了1190万人和1648万人。"十四五"期间,"两项补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了31.9%和22.5%,有效缓解了残疾人生活和照护困难。
养老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了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介绍,为了缓解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负担,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帮助失能老年人减轻照护支付的压力,更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刚需。
今年7月起,民政部率先在山东省等3个省份、辽宁省沈阳市等4个地市启动试点,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实施补贴项目。
"十四五"时期,新的老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截至去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
如今,老年人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优化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支持政策、保障措施和社会环境。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已经达到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日益明显。
专项社会服务满足群众所需
各项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红白喜事,在过去的5年发生了不小变化。
我国已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从今年5月10日起,累计办理"全国通办"婚姻登记26.3万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婚俗改革持续深化,文明健康婚俗风尚正加快形成。
而在殡葬服务方面,基本殡葬服务供给持续加大,有效补齐基层殡仪馆"空白点",建成3350个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万个公益性公墓,惠民殡葬持续推进。
地名服务有深度更有温度。目前,民政部网站已经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实现了有地要有名,有名要规范。同时,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做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介绍,民政部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打造"地名+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已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乡村地区"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方便了城乡居民自驾出游、快递进村、山货进城。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2081166
传真:0086-10-82081900
邮箱:finance@china.org.cn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APP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 京ICP证 040089号-1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外宣服务与广告服务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828271 举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