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人民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数字

旗下网站

全国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慕课

创新服务平台

写易智能创作引擎 人民网智慧党建体验中心 828企业服务平台 人民云

透过三个坐标,感知博物馆史诗般进步

本报记者 杨 暄 陈圆圆 董映雪
2025年10月05日05: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今日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330余倍;91.46%的博物馆免费开放,2024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都曾"打卡"一次有余。

博物馆,是守护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1905年,我国建成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今日,神州大地"千馆千色"蔚然成林。

迎来100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等重磅展览。百岁博物馆,依然风华正茂。

百廿光阴,尤其是新时代的春风化雨,三个"前所未有"清晰显现——保护传承力度前所未有,公众参与热情前所未有,创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我国博物馆事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生机勃发、光华夺目。

不仅是数量的跃升,更是理念、技术、业态、服务的深刻变革。透过博物馆的创新进化,得以感知文化事业拔节生长的蓬勃态势,辉映大国文化自信自强的璀璨光华。

在历史坐标下,看博物馆承载的文明底蕴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博物馆,正是解读这份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120年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一举打破中国数千年只有皇家私藏与私家园林的传统,确立了集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我国现代博物馆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成为展示国家历史、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背后的支撑,则是中华文明自有的雄浑底蕴。

漫步7000余座博物馆,如同穿行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史诗长廊——

陕西历史博物馆写: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明,玉振金声。三星堆博物馆写: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北京自然博物馆写: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恐龙生活了52分钟,而人类只有9.4秒。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汇聚、流深、激荡。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接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国之瑰宝化作展览实物见证。持续擦亮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为14亿多中国人挺立文化自信的脊梁,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在当代坐标下,看博物馆脉动的时代气息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河南博物院内,孩子们的笑声与8000多年前贾湖骨笛的空灵之音"隔空交响"。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迎来更多观众。

繁荣,在于贴切而精准地拥抱并照亮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延时开放、丰富展陈、服务研学......从"肃穆殿堂"轻盈步入"生活秀场",博物馆不断延伸的"文化半径"里,有更多与人民群众双向奔赴的温暖场景。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改革,是这场深刻嬗变的强劲引擎。"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助推博物馆发展提速。

看城市,重庆重钢原型钢厂旧址,老厂房"变身"工业博物馆,书写"活起来"的工业史;

望乡野,吉林长春黑土地里,"长"出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记录乡村农耕的质朴肌理。

"千馆千色",各展其华,各美其美。越来越多人,爱上博物馆,也爱上"博物馆+"的新风尚。

100年前,故宫博物院向公众敞开大门的第一天,参观者排起长龙;今天,"博物馆里过假期""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文旅融合的新风尚,催生出城市文化新名片。

"把国宝带回家",中国国家博物馆"顶流"凤冠冰箱贴销售超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供不应求。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的延伸,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纽带,促进了历史文脉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科技创新,为了让更多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

上世纪60年代,莫高窟第161窟整窟壁画起甲,如雪片般脱落。修复师李云鹤每天修复0.1平方米,整整两年终于让洞窟"起死回生";今天,敦煌研究院团队通过数字技术,令莫高窟壁画在云端"复活",千年瑰宝"数字永生"。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博物馆"活"起来、潮起来。

在全球坐标下,看中国博物馆出海展现自信姿态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一个自信开放、拥抱世界的东方典范。2024年,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唐"特展华彩启幕。200余件(套)东方瑰宝,述说盛唐气象。

赴一场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文明之约"。上海博物馆内,"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逾277万参观人次掀起现象级热潮。

从"对视"到"对话",中国博物馆,不仅着眼于自身发展和服务人民,更以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四海,共奏华章。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到成功承办亚太地区大会、主办博物馆学委员会年会;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际文物避难所",到2024年全年举办百余场文物进出境展览......理念与角色,持续焕新。

这份气度,温润而博大。"平视世界"的从容,源于五千多年文明长河赋予的深厚底蕴,更绽放于新时代喷薄而出的文化自信与开阔胸襟。连接中外、沟通心灵,中国博物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独特的东方智慧与厚积的文化力量。

登高方见远。唯有以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方更能回应时代呼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历史纵深中汲取智慧,于新时代脉动中焕发新生机,向文明交融中拓展格局——为明天收藏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史诗般的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澎湃的动能。

皇皇长卷上,大河奔涌不息,守护伟大文明的根脉、照鉴璀璨夺目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5日 01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举重世锦赛:中国队王浩夺得男子60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金牌
人民网北京10月4日电 (记者欧兴荣)北京时间10月4日凌晨,2025年举重世锦赛在挪威弗勒结束第二个比赛日的争夺,在男子60公斤级A组比赛中,中国选手王浩夺得抓举和总成绩金牌,以及挺举铜牌。他的队友元浩获得抓举银牌,并创造了该级别抓举世界青年纪录。...
诺斯科娃、佩古拉双双告捷 中网女单四强全部产生
人民网北京10月4日电 (记者胡雪蓉)10月3日,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四分之一决赛继续展开角逐。随着诺斯科娃和佩古拉分别战胜各自对手,本届中网女单四强全部产生。...
客户端下载

热门排行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京ICP备12004265号-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3]4961-141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分享到:
推荐阅读
打开客户端体验更多服务 打开
返回顶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