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報本文,約
西安交大校園風景。資料圖片
[画像:西安交大原創校園話劇《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在北京上演。資料圖片]
西安交大原創校園話劇《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在北京上演。資料圖片
[画像:西安交大赴藏社會實踐隊在西藏山南昌珠鎮克鬆村與村民交談。資料圖片]
西安交大赴藏社會實踐隊在西藏山南昌珠鎮克鬆村與村民交談。資料圖片
陝西西安,自新學期開始后,一場場新生教育活動在交大西遷博物館開展。"當年,胸懷報國之志的交大師生堅決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打起背包就出發,西遷專列乘車証上‘向科學進軍 建設大西北’字樣,令我非常觸動。"西安交通大學大一新生盧語晨參觀后感觸頗深,"我將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立志書寫我們這代人的報國答卷。"
"每年新生入校,學校都會把參觀西遷博物館作為‘開學第一課’,讓大家從中理解什麼叫‘國之所需我之所向’。"該校本科生輔導員聶曉朦說,學生置身館中,直面老一代交大人響應號召、舉校西遷的感人實物與影像,便能真切體會"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的堅定信念。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期間來到交大西遷博物館。他強調,"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要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培養更多一流人才。
近日,記者走進西安交通大學,探訪該校如何用心用情講深、講透、講活"西遷精神"的"大思政課",教育、引導、激勵廣大師生胸懷"國之大者"、砥礪奮斗情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創新思政教育模式
"一堂優質思政課要讓學生從‘旁聽者’變成‘參與者’。"西安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燕連福介紹,學校近年來持續開展"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偉大成就我來講"等主題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微視頻等形式,講述身邊的發展故事。
"黨的十八大后十多年間,地鐵十線全完建,古城西安煥新顏,地鐵網絡蓋全面......"日前,一段節奏明快的快板在課堂上引發陣陣喝彩。
這個由學生自編自演的節目,展現了新時代西安城市建設的成就,也成為該校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的一個生動注腳。"課堂上,老師鼓勵我們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我們關注到西安最近又開通好幾條地鐵線,就想用新穎有趣的快板方式來講西安地鐵的發展。節目准備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了‘交通強國’的重要內涵。"西安交大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學生王澤風說。
2025年畢業季,原創話劇《屈梁生——給機器看病的醫生》讓畢業生們收獲了一份特殊的"精神禮物"。該劇講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屈梁生教授扎根西部、科技報國的感人事跡。"屈院士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機械工程學院2025屆畢業生郭明潔看完話劇后感慨道。
記者了解到,學校精心打造"話劇+思政"育人模式,已打磨出以錢學森、侯宗濂、陳學俊等眾多交大"大先生"為原型的近20部舞台短劇,講述他們投身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感人故事和寶貴精神,受到校內外師生歡迎。
"‘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需求,思政課要有生活的溫度和世界的廣度。"燕連福告訴記者,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連續6年組織學生赴西藏拉薩,圍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同心共筑中國夢"等主題開展社會實踐,讓"西遷精神"與老西藏精神交相輝映,以實際行動服務地方發展。
"無論是在採訪‘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鬆村黨支部書記時,聽他講述村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在拉薩阿裡地區高級中學宣講時,看到藏族學生們眼中閃爍的求知的渴望,這些場景比課本裡的文字更打動我,也讓我更清楚青年該肩負起的時代責任。"今年赴藏調研宣講服務隊隊長路思遠回憶起在拉薩時的點點滴滴,依然心潮澎湃,"在實踐中,‘小我’的夢想融入‘大我’的征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最鮮活的落點,而這也是‘大思政課’的價值所在。"
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
在西安交大文治書院共享空間,學生周煒正在"學生成長支持系統"上尋找"學習搭子"。"這個平台如‘成長管家’,把各類資源和需求精准對接。"這,是西安交大"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模式的縮影。
作為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高校,西安交大始終在思考重要的教育課題:如何抓好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如何依托"一站式"社區創新"三全五育"的育人模式、組織體系與工作機制?如何在"一站式"社區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圍繞這些問題,學校黨委經過多輪基層調研、專題研討和探索實踐,構建了"54431"育人工作新模式。該模式聚焦五對核心關系——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管理人員、學生與后勤保障、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生,推動領導、教師、管理、服務四支力量真正下沉"一站式"學生社區,重點幫扶四類困難學生群體,實施"星航""攀登""首雁"三項計劃,並持續健全"一人一策一專班"精准支持機制,系統破解傳統育人體系中條塊分割、資源分散、響應滯后等難題,切實推動育人共同體實現整體性重構。
"西遷精神新傳人"的生動實踐,正在"一站式"社區裡溫情上演。由學生黨員、青馬骨干組成的"西遷精神"宣講團,走入"一站式"社區,將思政教育的課堂開在同學身邊。他們講述前輩們"聽黨指揮跟黨走"的忠誠與擔當,分享"大樹西遷"中的點滴。這些發生在同一片校園裡的往事,內化為全體交大學子共同的價值追求與行動自覺。
來到綠化園區時,記者恰巧遇到學生們正在學習使用割草機給灌木"理發"。學生馬福龍在實踐筆記中寫道:"在修剪枝葉時我領悟了‘度的藝術’,在嫁接苗木時我理解了‘和的智慧’。"
據了解,在"一站式"社區,西安交大還為學生設有學業輔導站、黨員工作站、心理咨詢站、職業規劃室等,有效銜接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將思政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此外,該校開發AI輔導員"曉梧""曉桐",依托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精准識別學生需求,並提供事務辦理、心理支持等多樣化服務。
西安交大黨委副書記王歡介紹,學校以"一站式"學生社區為載體,將"西遷精神"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並深入挖掘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規律和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務。"學生通過參與校園公共治理、基礎學業幫扶和助老服務等工作,從‘受助者’變為‘施助者’,再到‘引領者’,極大增強了奉獻精神,磨礪了意志品質。"
校企聯合育人"潤物細無聲"
記者了解到,西安交大還通過校企聯合育人,讓"西遷精神"潤物細無聲地融入人才培養過程。
西部科技創新港坐落於渭河之濱。2021年,西安交大在創新港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匯聚政、產、學、研、用、金六種資源,建立現代產業、未來技術、絲路國際三個學院(研究院/孵化器),厚植政策、金融、配套、法律、服務五種生態,構建成果交易、創投兩個平台,並探索建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模式,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示范區,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創新引擎。
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劉金鑫團隊與航天六院共建"空天往返先進推進創新中心",共培養出200余名工程碩博士。"學生們跟著工程師調試火箭發動機,這種‘槍林彈雨’中的成長遠勝於‘紙上談兵’。"劉金鑫介紹,企業將這種模式稱為"用人前置",相當於提前在高校"播種"未來技術骨干。在西部大地上,校企聯合為解決國家戰略需求攻堅克難,體現了"扎根西部、服務國家"的使命擔當。
劉金鑫團隊中流傳著一個形象的比喻:學習與科研如同打虎,要找"真老虎"練真本事。"企業牽引的項目就是‘真老虎’。"博士研究生歐陽汀益從事航天發動機數字孿生與安全控制研究,這是航天領域的科技前沿,"希望我和同學們都能承擔起新的時代責任,把理想和青春融入西部建設。"
據統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實施4年以來,學校與248家龍頭領軍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院(中心)協議,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94個,解決企業技術難題2500余項。
塔裡木油田是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主要氣源地,地表條件惡劣,開發難度極大。油田現有西安交大畢業生30人,他們長期在沙漠戈壁艱苦環境下工作生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隻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馬金龍是哈得採油氣管理區滿深聯合站站長,2013年從西安交大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后,馬金龍來到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毅然投身祖國能源事業。他從一名操作工做起,戰風沙、斗酷暑,白天跑現場,晚上看圖紙。之后,他作為項目核心成員參與到我國最大的超深油田——富滿油田的開發建設中,先后攻克常溫集輸配套工藝、高含硫裝置長周期檢修等難題。
沙漠中一座座崛起的場站,路旁一排排自己栽種的梭梭、紅柳,每當看到這些,馬金龍就會想起當年交大西遷師生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感人故事。"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這就是對‘西遷精神’最好的傳承。"馬金龍說。
"學校深刻把握‘西遷精神’聽黨指揮跟黨走的精髓,堅持從國際視野看交大、國家戰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堅持融入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融入產業創新,在‘強基礎、促融入、擴開放、深改革’上持續發力,在西部發展、國家建設中充分發揮一流大學使命擔當,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說。
(記者 張哲浩 李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版權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人民網服務郵箱: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 舉報郵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京ICP備12004265號-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3]4961-141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