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人民網

人民日報報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汽車報 中國能源報 健康時報 証券時報 國際金融報網 諷刺與幽默 中國城市報 新聞戰線 人民論壇 環球人物 中國經濟周刊 民生周刊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數字

旗下網站

全國重點實驗室 環球網 海外網 人民圖片 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慕課

創新服務平台

寫易智能創作引擎 人民網智慧黨建體驗中心 828企業服務平台 人民雲

"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中央美術學院:寫生路上的思政課

2025年10月09日10:01 | 來源:前線 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10月6日聚焦——中央美術學院:寫生路上的思政課。

原標題:"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中央美術學院:寫生路上的思政課

在中央美術學院(簡稱"央美"),"社會實踐與藝術考察、外出寫生"課程作為一門開在中國大地上的思政大課堂已經有80余年的歷史,是央美師生走進"社會大課堂"的窗口。

每年4月,在生機勃勃的春天裡,央美師生都會拿起畫筆、拎起畫箱,把專業教學與寫生、採風、創作及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把課堂帶進祖國的錦繡山川,用腳印丈量土地,探知中華藝苑瑰寶、文韻光華,描繪人民的勤勉質朴,從生產勞動現場、人文自然和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形成關注現實、服務社會和人民的創作觀念,在廣闊的社會實踐中接地氣、動真情,長見識、增才干,感悟源於生活的藝術,體會"藝術為人民"的真諦。

身如筆落煙村處,心到書融繁華間。這門課讓學生在關注"鄉村振興"中,在聚焦"城市更新"時,感受時代氣息,激揚創造力。2025年,央美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團隊發力,將思政教育"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融合,讓思政課釋放無限活力。在北京懷柔,書法學院學生在湖光山色、古鎮鄉間收獲靈感,實地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安徽歙縣,版畫系師生圍坐在老宅天井,與鬢發染霜的採筍人共話桑麻,體悟"採筍經"裡順應天時的農耕智慧和"靠山吃山"的生態發展觀;在河南鞏義抗日革命根據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為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學生講授"場館裡的思政課",走進歷史深處,探尋先輩奮斗足跡;在江門開平塘口鎮,建筑學院的同學們在裡謳小學斑駁的牆面上勾勒線條,將百年僑鄉的滄桑故事與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化作一幅幅流動的畫卷;在成都,設計學院社會設計方向的學生從觀察農村集市到體驗樹林野炊,再到開展農戶訪談,用白描的方式記錄不同時期的"技術"如何改變社會結構和生活;在深圳,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的學生參觀合成生物企業,零距離觸摸新質生產力發展脈搏......

書記、院長帶頭上"山水間的思政課"

4月的北京平谷塔窪村,山巒疊翠,中國畫學院一年級學生的寫生畫板上,鋪展著北方鄉村的春日光景。2025年4月23日,央美黨委書記徐揚走進這片自然課堂,以"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為題,為正在創作的學子們上了一堂特殊的"山水間的思政課"。"現代化不是單選題,更不是西方敘事中的‘標准答案’。全面深化改革是破局關鍵,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系統思維和人民立場,以制度優勢激活發展動能,為全球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徐揚從學生筆下的鄉野圖景切入,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命題化作可感可知的"藝術語言"。

2025年4月21日,林茂院長在"寫生路上的思政課"講座上,談到中央美術學院人才培養目標與思政課的內在聯系,他認為,思政課不僅是培育愛國精神的重要載體,更是藝術家提升思想境界、堅定文化自信的關鍵途徑。隻有通過思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藝術家才能真正理解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在創新實踐中實現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2025年4月,校黨委副書記王曉琳來到福建福州連江縣,與油畫系一工作室學生一同深入船政文化發源地,以畫筆繪制百年工業遺產。"讓學生與文物對話、與歷史對話、與未來對話,讀懂中國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師生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在鐵甲艦的斑駁光影與現代化造船基地的機械律動間,尋找歷史厚度與當代發展的藝術對話。

馬院教師寫生現場開講"筆墨與時代"

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與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2025年4月11日至30日,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團隊首次集體加入"寫生隊伍",走出央美校園,以藝術寫生為媒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團隊歷時20天跨越7省9市,輾轉近9500公裡,覆蓋10個專業院系,開展10場具有在地特色的"藝術+思政"融合課,突破性地實現思政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的同頻共振,將思政課教學融入山河脈絡、文化場館與古村文明,開啟了"寫生路上的思政課"。

在北京,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宋修見教授以授課當日的谷雨節氣為引,帶領同學們從"雨生百谷"的自然節律中,探尋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審美智慧,漫談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在安徽西遞古村落,鐵錨老師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建筑特色,以"粉牆黛瓦裡的文化圖騰"為題,鼓勵同學們從不同角度理解和詮釋傳統文化,將所學的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未來的藝術創作中;在瓷都江西景德鎮,劉曉蘭老師以新時代十年文化成就為脈絡,深刻闡釋"用好用活傳統文化資源""以瓷為媒,既要攥緊時代傳承的古法匠心,守住文化根脈;更要以筆鑄魂,在數字傳播、跨界設計中開辟新境";在河南鞏義的窯洞裡,楊國龍老師結合寫生基地的物理環境特點和文化環境特征,引導學生思考"什麼是美""美是什麼",並在中西方文化視野的對照中,厘清"美"的內涵和本質;再豫西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袁宏鬆老師和吝瑩瑩老師結合館內陳列的照片、文物、繪畫等資料,講述日軍侵華暴行以及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奮勇抗戰的恢弘史詩,結合近期中美貿易戰和關稅博弈,明晰個人、國家和時代的深刻關聯;在廣漢三星堆遺址,李杰偉老師鼓勵同學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以藝術視角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社會理想、治理思想、大一統傳統、家國情懷、精神追求、生態理念、思維方法與交往之道"等重要元素,形成自身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正如韓笑老師所闡釋的,從延安魯藝時期‘藝術為人民’的火種,到今天用設計改善民生、用畫筆記錄時代,央美的四月寫生不僅是技藝的錘煉,更是心靈貼近大地的必修課。藝術工作者的畫板,應該永遠對准人民生活的調色盤。

這堂"帶著泥土味的思政課",讓央美學生在描繪鄉村美景的同時,也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的意義;在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同時,也堅定了文化自信。這樣的課堂,正為"培養什麼人"的時代命題,寫下最鮮活的注解。

深讀"無字之書",描繪時代畫卷

在寫生路上開展思政課教學實踐,帶領學生行走在青山碧水間、穿行於青磚黛瓦的博物館回廊時,思政課教師深切感受到自然與社會這本"無字之書"的育人力量。"寫生路上學生的速寫本裡不僅有光影構圖,也記錄著對社會的觀察思考。"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杰偉說。

"在塔窪村寫生的路上,我看到不一樣的中國鄉村。網購快遞送貨上門,無線網絡裝進每家每戶,村民用上抽水馬桶和獨立衛浴......寫生帶來的真實感受是任何報紙新聞無法替代的。"2024級中國畫學院王香凝如是說。在Z世代數字原住民的想象中,鄉村是"破舊的""貧瘠的""閉塞的",要打破這層數字濾鏡的遮蔽,唯有讓年輕的雙腳沾上春耕的泥漿,讓課本裡的"鄉土中國"在田壟間長出新的注腳。

在廣西富安秀水狀元村,建筑學院學生姜子涵說:"當算法根據我們的習慣推送所謂"個性化審美"的產品時,當社交媒體制造趨同的"網紅審美"時,我們更需保持自主獨立的審美判斷,真正的審美自由在於培養一種既能敏感於內心悸動,又能與歷史對話、與他人交流的自我回答。"

城市設計學院的同學們走進景德鎮街巷,在舊瓷片拼嵌成的流淌的公共藝術長河中感受歷史與當下。有同學說:"思政課上強調的‘藝術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在此得到鮮活印証,這種‘帶泥土溫度’的文化實踐啟示我們,藝術不應是懸浮的審美符號,而要在與基層的雙向滋養中,燒煉出屬於時代、屬於人民的文化新瓷。

感慨於今日生活日漸被"生活樣式"所取代,同學們正在失去"生活感",中央美術學院的周子書老師為社會設計方向的學生們精心策劃了為期10天實踐課程。從成都周邊五種類型的鄉村景觀到城市社區,再前往深圳南山科技生態園展開教學,從新津農博園到58農業,再到現代鄉村數字治理;從東莞流水線工廠到深圳白石洲一米樓間的大排檔,再到人工智能機器人......師生30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追問——人們的"生活樣式"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同學們看到的是"生活"還是"生活樣式"?如何用"白描"的手法記錄下來?

正如書法學院院長徐海所說,"我們要培養的不是閉門造車的‘寫字匠’,而是心懷‘國之大者’的人民藝術家。"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是央美培養的藝術人才所需具備的特質,當同學們走進社會大課堂,用畫筆記錄古村落榫卯間的智慧,用速寫本捕捉現代生產線的幾何美學,在文化古跡的殘垣斷壁前與歷史對話;當年輕藝術家既能讀懂《清明上河圖》裡市井煙火的生命力,又能用數字技術讓文物"活"起來,既能在國際展台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又能為鄉村振興設計實用美學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育人實踐,才是對"把美術成果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最好答卷。

作者:廖宇(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熱門排行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版權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人民網服務郵箱: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 舉報郵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京ICP備12004265號-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3]4961-141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評論
  • 分享
  • 關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分享到:
推薦閱讀
打開客戶端體驗更多服務 打開
返回頂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