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人民網

人民日報報系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汽車報 中國能源報 健康時報 証券時報 國際金融報網 諷刺與幽默 中國城市報 新聞戰線 人民論壇 環球人物 中國經濟周刊 民生周刊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數字

旗下網站

全國重點實驗室 環球網 海外網 人民圖片 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慕課

創新服務平台

寫易智能創作引擎 人民網智慧黨建體驗中心 828企業服務平台 人民雲

堅持閱讀,自我成長的重要方式

畢明陽
2025年10月09日09:01 | 來源:光明日報 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文化評析】堅持閱讀,自我成長的重要方式

近日,一年一度的"我與地壇"北京書市(以下簡稱"地壇書市")成功舉辦。這座承載歷史沉思的古老壇廟,再度成為書香彌漫、人流涌動的閱讀聚集地。

書市的靈魂,藏在地標與文本的精神共振中。書攤前,讀者或凝神翻閱,或輕聲交流;講座區,聽眾與講者互動熱烈,語言交鋒啟迪人心。從蹣跚學步的孩童到白發蒼蒼的老者,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會聚於此,共同展現了"全民閱讀"的生動景象。據統計,截至9月22日落幕,地壇書市11天累計吸引讀者55萬人次。在書市的文化場域中,眾多讀者感受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思想碰撞,這正是地壇書市最珍貴的文化內核。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閱讀是一種從語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涉及閱讀者的情感投入、認知投入和行為投入。形成閱讀的愛好與習慣,有利於促進深度思考、培養學習習慣,從而構建系統的認知框架、培養獨立的判斷能力。因此,人們來到書市,不僅是為了選購書籍,更是為了尋求思想的指引、技能的提升和心靈的安頓。無論是在名著原典中觸摸歷史脈絡,還是在專業文獻中拓展思維邊界,抑或是在文學作品中增強美學修養——閱讀都為人們提供了一方淨土,讓疲累的身心從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抽離出來、得以休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當前,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同選擇,全民閱讀蔚然成風。地壇書市所提供的,不僅是一個選書購書的場所,更是一個讓人們靜下心來、沉浸閱讀、開展討論的公共文化空間。據統計,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9%,較2023年的59.8%增長了0.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已有58萬余家農家書屋、17.7萬家職工書屋,10萬余家實體書店、3000多家公共圖書館,城市書房、社區書屋、共享書架等新型空間不斷涌現,全民閱讀更便捷。各類名家講座、閱讀分享與文化對談的舉辦,也將個人閱讀體驗延伸為集體智慧交流,不僅建立起一個開放、互動的知識共享環境,更為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共同建設書香社會夯實了基礎。

地壇書市的盛況,不僅折射了人們對閱讀的真切熱愛,也是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生動一景,體現了全民參與、終身受益的學習生態。在信息爆炸、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和認知迭代愈發頻繁,科學進步和技術革新交織疊加。在此背景下,閱讀的意義顯得愈發珍貴。如何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更好地處理學業壓力、職場焦慮?怎樣做一道方便快捷的美味早餐?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終身學習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存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正是刷新自己、發展自己的重要方式。當我們每時每刻都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知識,我們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自己"的挑戰。唯此,一個人的德行、一個民族的品格、一個時代的氣質才能在書香彌漫中得到深切滋養,我們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擁抱更多可能性。

未來,唯有徐徐用力、久久為功,方能將人們的閱讀熱情從地壇書市的"一時一地"變為書香社會的"隨時隨地"。一方面,積極拓展實體空間,依托城市公園、景點商圈、街道社區等地,引入公共圖書館資源,打造舒適、悠閑、沉浸式的閱讀人文環境。另一方面,創新形式載體,通過數字圖書館、有聲書、電子書籍等形式,多維拓展數字閱讀載體,覆蓋多元閱讀需求,平衡數字閱讀的效率與紙質閱讀的深度。與此同時,不斷完善機制保障,健全全民閱讀服務體系,深化閱讀推廣活動。通過組織開展文藝宣講、主題閱讀、科普講堂等活動,讓人們體驗到知識"活起來"的樂趣,形成"人人愛閱讀、人人傳書香"的良好局面。

我們相信,不斷宣傳推廣全民閱讀,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定能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良好風尚,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注入強大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時代中國青年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熱門排行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版權服務 | 數據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信息保護 | 聯系我們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人民網服務郵箱: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 舉報郵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 京ICP備12004265號-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3]4961-141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評論
  • 分享
  • 關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
分享到:
推薦閱讀
打開客戶端體驗更多服務 打開
返回頂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