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健康丨一剂药方,几代匠心——中医药的"守"与"创"-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频道 > > 正文
2025 10/12 08:56:49
来源:新华社

科学与健康丨一剂药方,几代匠心——中医药的"守"与"创"

字体:
分享到:

科学与健康丨一剂药方,几代匠心——中医药的"守"与"创"

2025年10月12日 08:56:49 来源:新华社

  一剂药方,几代匠心;一缕药香,百年传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已有57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其中近一半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

  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科研团队扎根临床、攻坚突破的实践,让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守"与"创"中焕发新光彩。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成果持续转化,推动越来越多"压箱底"的名医名方落地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清热活血方是其中一个。

  作为风湿免疫病中的一种,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从疼痛难忍到关节畸形,一些简单的动作对类风湿患者来说却是"难以逾越的坎"。

  为帮助更多患者,20世纪80年代,在赵金铎、路志正、谢海洲等名老中医带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国内开创了研究中医风湿病的先河。

这是路志正为患者开具的药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供图)

  路志正老先生提出"北方亦多湿"论,形成了治疗风湿病的学术思想,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谢海洲老先生提出了治痹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等学术思想,强调祛湿健脾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师从路志正老先生,清热活血方知识产权持有人、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姜泉在传承湿病学说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湿、热、瘀是类风湿致病的关键因素。

姜泉跟随路志正老先生为患者看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供图)

  "这一想法刚提出时受到了质疑,我们只有用数据、疗效去证明。"姜泉说,研究团队以骨破坏的干预为突破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分布及病证规律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出现的症状表现多属于湿热证范畴,可用清热利湿活血类方药。

  目前,清热活血方已被纳入《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回顾清热活血方20多年的研究历程,姜泉感受到,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敢于突破思维桎梏是中医药创新的关键。

  这份执着深受首都国医名师、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原主任冯兴华的影响。这位创立"治痹十法"、提出"痹病从肝论治"等观点的老中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风湿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临床遇到什么病我就研究什么病。"冯兴华老先生说,风湿病成为医院的一个专科后,他持续深入了解西医风湿病的相关知识,思考中医怎么和西医结合解决风湿病问题。

冯兴华、姜泉等进行会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供图)

  曾有一名15岁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高烧难退、关节难以活动,瘦到皮包骨,冯兴华初次看到他时,一度认为他会残疾。但看过片子后,冯兴华发现患者髋关节、膝关节均有缝隙,他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方法为其治疗调理多年,现在患者已与常人无异。

  今年,已年过八旬的他,依然坚持每周出诊,只为"尽量多看一些病人"。

  每周周四,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都会举行一次特殊的讨论,围绕一个个疑难病例,青年医师们提出问题,老前辈们一一解答。

  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巩勋说,在听完病例后,冯老等前辈们就围绕着中医经典理论、相关案例等,把自己的"知识宝库"倾囊相授。

  在一次次讨论中,巩勋更加坚定中医疗效的信念。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的接力棒正从老一辈人的手中,稳稳传递到青年医者的掌心。

  如今,在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几代人接力下,中医治疗风湿病不断取得新突破。除了清热活血方,风湿安颗粒、牛膝健步颗粒、补肾强脊颗粒及清热强脊颗粒、清热化瘀凝胶剂等新药制剂也正惠及更多患者。

  "传承、创新是中医药的两大基石。"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震表示,通过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医院不断提升中医治疗水平,培养更多薪火相传的中医药人才,进一步振兴和繁荣中医药事业。

  策划:陈芳

  记者:彭韵佳、田晓航、徐鹏航

  统筹:吴晶、孙闻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陶欢】
阅读下一篇:
专 题
视 频
科学与健康丨一剂药方,几代匠心——中医药的"守"与"创"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