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10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一柱中流育英才:这所以"上海"命名的中学勇当基础教育排头兵》的报道。
"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龙门楼下、先棉堂前、中兴楼内,激昂的校歌时时在校园唱响。
建校160年,筚路蓝缕。上海中学从中国近现代救亡图存的烽火中走来,在孕育新中国诞生的红色摇篮里成长。学校坚守"储人才,备国家之用"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经典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海中学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7位,大学校长200多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和骨干难以尽计。
黄浦江畔,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上海中学始终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前列,为国家迈向现代化输送了大批卓越人才。近年来,这所学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出"构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创新型中国基础教育顶尖名校"的目标,着力培育更多勇担大任的精锐人才。
自强不息 为国担当
传唱百余年的上海中学校歌,曾是兴校救国的隆隆战鼓,也是青年学子奔赴前线的嘹亮号角......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上中学子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在各领域勇挑重担,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砥砺奉献。
步入上海中学校史馆,"龙门英烈"墙庄严肃穆。34名为救亡图存而英勇献身的青年以及他们的肖像定格在历史长河里,也镌刻在师生记忆中。他们大多牺牲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而今,是上中学子入校"第一课"最珍贵的教材,也是上中立德树人最鲜活的样板。
"龙门英烈"的事迹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种子",成为几代上中人为国家建设发奋图强的信仰支柱,也成就了大批学子实现个人报效祖国的精神追求。
英烈墙上,"新华太行女杰"黄君珏烈士赫然在列。档案显示,毕业于上海中学的黄君珏,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2年6月2日,面对侵华日军扫荡,弹尽粮绝的黄君珏跳崖牺牲、血染太行,时年30岁。
回溯到更早前,上中前身是1865年根据"兴新学"理念创设的龙门书院。它开启了上海地区传统书院向新学教育转型的先河,强调学生应当"正其志趣""自强不息",聚焦"学问之实、国家安危、黎民福祉"。
近百年来,象征革命与忠诚的红色,是上海中学的底色。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说,上中学生的培养方向,始终服务于时代、服务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几易其名、多次迁址,但救亡图存的育人主线没有变;新中国成立后,上中师生坚信"强国有我"的理念,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培育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谱写了一曲曲奋进之歌。
思变创新 激发潜能
"在上中校园里,我畅想未来,当时就说‘我要为国家修水电站’!"年近九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近日回到上海中学校园与师生交流,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就读于此,恰是那段学生经历,激励他走上了国防工程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涯。两鬓染霜的他,如今依然在为我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奉献力量。
"自强不息、思变创新、乐育菁英"的办学传统,在上海中学跨世纪的发展中一脉相承。尤其是"思变创新",深刻融入了这所中学的日常肌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中学一直是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标杆,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名校友回忆,上中师生的共同特点是创新思维足、实践能力强,这里有与国家需求时刻相衔接的精品化教学模块,在课堂上、实验室里、校外实训基地,先导产业的萌芽和火花、前沿科技的最新动向,都能有所感知;学生们对科技创新滋长出浓厚兴趣和前瞻眼光,进而锚定专业方向,成年后继续深造、走向社会,就能迅速成为专才、优才。
"创新活力,绝非无本之木。"上中老校长唐盛昌颇为感慨,多年来上中师生将深沉的家国情怀化作与时俱进的育人和成才动力,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高效而有机的良性循环。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上海中学以德育为基石,探索"打破围墙"的思政实践,再通过军训、实验课、兴趣班、科技周、劳动体验等全方位的素质培育,夯实数学、无线电、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特色教学,让学生不仅能解答难题,更能解决问题。这共同构成了上中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十多年来,为国家战略培育人才,上海中学逐步形成了"担使命、育英才"的九大支柱,即"志存高远的资优生德育体系""与世界名校比肩的研究型创新型高中新形态建构""数理化强潜能学生培育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视野下的大中学合作育人体系""‘高立意育德、高思辨育智、高互动育才’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匹配的高端国际教育本土化实践体系""让学生在科学海洋里遨游的科技教育体系""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成长体系""数字化转型视野下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系统"。
近年来,上中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相继与1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合作推进人才培育"导师制",与复旦、交大、哈工大等携手开拓"大中学合作育人"新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说,上海中学始终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勇立潮头,积淀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卓越的育人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推动者。
融通中外 奔向未来
今天,海纳百川的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打造世界级创新集群,需要兼具自主性和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与城市同名的上海中学,已将"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融入血脉。
在几代学子眼中,上海中学恰恰就是一片青苗葱茏的基础教改试验田,也是为国家发展储备未来人才的蓄水池。
1993年,上海中学在国内公办中学中率先试点开展海外人员子女教育,创设持续具有中方自主管理权的学校国际部,为越来越多落户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外企高管和外籍工作人员子女提供服务。办学过程中,校方注重推进国际教育实践经验迁移与本土化改造,打造属于上海这片开放沃土的国际教育"金名片"。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拥有近8万家外资企业。在沪新成立的外资企业保持高位,今年以来就有4000多家;上海已累计认定外商投资研发中心62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55家。
持续服务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以上海中学为标杆的上海基础教育试点,不仅为这座城市赢得了安商、稳商的又一好口碑,更为"五个中心"建设增添了强有力的人才"磁吸效应"。
"在绿意盎然的校园里,中外少年既有创新思维、体育竞技、艺术美育的新收获,又可加深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孩子们彼此增进友谊,在‘家门口’分享中国故事,进而在小小心灵里播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种子。"冯志刚说。
上海中学学校国际部累计培育了来自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学生,校园好比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小小百花园"。
"从‘大我’中,学会定位‘小我’!"上海中学学生会主席王盛哲说,"学校不仅传授我们知识,更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不仅教会了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教会了我们在未来成长中‘做好选择’的那份执着。"
聚焦创新思维和前沿科技,在育人环节持续深耕,上海中学近年来在国内外数学、机器人等大赛中屡屡折桂。2026年,第6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上海中学举办,预计将迎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这是该项国际赛事首次选择在一所中学举办。
育人储才,春华秋实。上海中学党委书记张泽红说,刚刚迎来建校160周年的上海中学,将在新征程上不断焕发新活力,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上海这座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建设更高质量的好"苗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