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
|
您的位置: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宁核情怀

乡 情

字体
发表日期:2024年03月18日

离家多年,走南闯北,颠沛流离。中国之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我的老家陕北是一个最能吃肉、最能喝酒、最能唱曲儿、最能爱的地方。

上次回老家,与几位朋友相聚,包厢订在县城一家地道的陕北菜馆。桌上各种菜肴琳琅满目,不过,陕北人的待客之道总少不了一锅炖羊肉。最让人难忘的,也是这纯正陕北风味的铁锅炖羊肉。

不等开席,我就用双手抓起一块硕大肥美的羊排,这羊排冒着热气,肥瘦相间,油滋滋而又水灵灵的,着实令人嘴馋。我迫不及待地浇上两大勺红格生生的秘制蘸料,撒一把绿格锃锃的葱花,咣当啃上一大口,再嚼上一头大蒜......错不了,这准是一只七八月龄的嫩山羊羯子,肉质绵软入味,不柴不腻,不腥不膻,顿觉口齿飘香,周身温暖而舒坦。咣哧咣哧几大口羊肉下肚,一下子唤醒了我的胃,唤醒了我的心肝,唤醒了我的热血,也唤醒了我的乡愁。

和羊肉同时上桌的还有一篮子白格生生的开花大馒头,一看就是那种用老面引子而不是用酵母粉发的手工馒头。这开花馒头洁白的花瓣上还点了红心,冒着滚滚热气,散发着家乡黄土地上那种特有的麦香。仅闻一闻,就让人热泪涌流。

一口羊肉,一口馒头,一头大蒜,一杯美酒......好几年没吃这地道的家乡饭,实在是馋坏了。我放开肚皮狂吃,直吃得腹大如鼓,饱嗝连连。哈呀!世间美味莫过于此。这味道落到笔尖,就成了情怀。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封在心底,就成了永远无法抹灭的印痕。

酒肉不分家,吃肉喝酒,越喝越有。老规矩——划拳喝酒,进门三杯酒。朋友们十几年难得一见,不外乎吃肉、喝酒、抽烟、吹牛。包厢里充斥着一桌人划拳喝酒的叫喊声,弥漫着菜肴和干锅蒸腾的热气,还有二手烟和酒精混合的呛人的味道。酒过三巡,朋友的脸颊泛起阵阵红晕。酒酣耳热之计,一向少言寡语的朋友打开了话匣子,说的是他深爱的姑娘......

"......那时,我们一见面就紧紧相拥,十指相扣,一刻也不分开......那时你是多么狂热地依恋着我啊......"朋友抓起桌边的纸烟,点燃一支,深深地吸上一口,烟雾从鼻子和口里喷涌出来。在袅袅娜娜的烟雾中,朋友继续说着。

"......那时,你为我,为我们的爱情,哭过多少回,流过多少泪......可谈婚论嫁之时,我却承担不起彩礼......世上有两苦——黄连苦,贫穷更苦......"

香烟在指间燃烧,烧完了再续上一支,蓝白色的烟雾缓缓上升,慢慢消散。

"......而今,我攒够了彩礼,却失去了你......我甚至羡慕你身边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他们就那样轻而易举地见到我朝思暮想的你......别无他求,我只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可是,你若过得好,我会伤心,而若过得不好,我会更伤心......"

朋友喃喃自语。指尖的香烟快烧到了手指而不自知。说到这里,朋友醉眼朦胧,身体仰靠在椅背上,一只手夹着纸烟,另一只手倒满酒杯,自斟自饮,连灌三杯。

酒后吐真言,男人酒后想起的女人一定是他深爱的人。从朋友的只言片语中,我猜想这位女孩是一个像路遥先生笔下的巧珍一样的好姑娘——心灵像金子一样纯净,性格像流水一样柔情。

一个女人,最大的骄傲莫过于一个男人的在乎、思念、牵挂与等待。一个男人,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他最没能力的年纪遇到了想要照顾一辈子的姑娘,而当有能力时,却发现一切已然再也回不去了。

在酒精强烈的作用下,朋友坐不住了。他昂首起身,一手捉着白酒杯,一手抓着酒瓶,绕桌打圈。一仰头,一杯酒;一杯酒,一仰头。话不多,全在酒里。酒是续命散,能解三千烦。这琼浆玉液唤醒了他周身每一个细胞,唤醒了他的豪情,也唤醒了心中尘封的记忆与念想。一杯接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他竟不自觉地笑出声来,继而扭动身姿,唱起曲儿来。一曲陕北民歌《挡不住的思念》响起来——

东边的日头落西山

我的那妹妹又在硷畔上站

痴痴的望着对面那座山

哥哥我何时把家还

苦菜苦来酸枣儿酸

几回回泪蛋蛋泡熟小米饭

妹妹一针针那个一线线

绣的鞋垫给哥哥穿

对面的那座山

连着那一道道川

对面的那座山

挡不住我的思念

......

咱们二人隔不断,隔不断

月儿高高那挂天边

想起那妹妹哥哥泪满面

黑夜里梦梦白天那个盼

你把哥哥的心扰乱

......

歌声落幕,朋友摸了一把红钢钢的脸,猛地一把抓起桌上的半瓶白酒,嘴对瓶口,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一曲悲歌泪千行。唉!这痴心痴情的男儿,这朴实亲切的歌谣。生活有多少无奈,心中有多少悲凉。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挡不住对心上人的思念。受这种氛围感染,身边另一朋友献唱一首《走西口》,还有一朋友唱一首《梦中的兰花花》。此刻,这场聚会成了一场民歌大会。同样受这种氛围感染,我也不禁站起来,唱一首《人间情多》——

人间情多

真爱难说

心里能有几分把握

来来往往

你你我我

谁又知道最后结果

人间情多

真爱难说

有缘无缘小心错过

一时欢笑

一时寂寞

一生相伴最难得

问不出为什么

止不住你和我

心甘情愿受折磨

一年一年这样过

......

这时,朋友又点燃一支烟,端起一杯酒,摇摇晃晃地走到我跟前,强撑着扶住我的肩膀,口齿模糊,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一句话:你......知道吗?我......也喜欢文字,但我喜欢的是......情诗。那些世界上最凄美的爱情诗词都是为我写的。说着竟将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背了出来,原原本本,一字不差——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背完,朋友一仰脖子干了杯中酒。借着酒力,朋友还一股脑儿背了唐婉的"回信"《钗头凤·世情薄》——果然是痛苦出诗人,恋爱出诗人。至此,这场聚会又仿佛变成了一场诗词大会。遗憾呐!正可谓:世人皆叹钗头凤,无人知晓赵仕成。

随后,他用一种近乎沙哑式的哭腔脱口而出一连串伤感的情诗——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春赏百花冬观雪,醒亦念卿,梦亦念卿。"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思念如马,自别离,未停蹄。"

......

说完,朋友用力掐灭了指尖的香烟,把烟头重重地摔在地上,最后冒出一句话:"金岳霖一生爱慕林徽因,爱而不得,这我们都知道。而又有谁知道,我念你的朝朝暮暮、岁岁年年......"说到动情处,朋友黯然伤神,嘴角蠕颤,不禁圪蹴下来,止不住用双手捂住半张脸,双肘支在膝盖上,低倾下头,深深地呜咽起来......

你醉了,我的朋友。为这杯劲酒,为我们的友谊,为你那段难以割舍的爱恋。

哭吧,我的朋友。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是充满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无奈的选择。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伪装。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独立和从容。

我俯身把一叠纸巾塞到朋友的掌心,同时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我想拍拍他的肩膀,扶他起来,好言安慰一下,但身不由己,胳膊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没有——我也八成了。

听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我的朋友,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谁没有过痛彻心扉的爱与遗憾。奈何时过境迁,事与愿违,珍藏在心底不言传罢了——何以言,何能言,何处言,何需言,与谁言。我也醉了,我的兄弟。对这份乡情,对这片故土,对朋友的悲恋,对自己离家多年的沧桑岁月与复杂情感。

人已静,夜更深。就此别过吧,我的朋友们。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宿难眠,醒时已是次日半后晌,望着窗外西斜的日头,我仿佛听到自己多年后的一声长叹——此生谁料,心在西北,身老东南。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通过主人公李善德的内心独白,我们缓缓地走进这本书。

这本书为有着"马亲王"之称的马伯庸先生所著,以小人物的视角,通过送荔枝这件事,形象地勾勒出了大唐末期的"荒诞之处":故事以主人公李善得(一个长安九品小吏)在五十多岁的年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为开篇,作为一名"北漂"者,李善得省吃俭用几十年,并且依然需要向寺庙借高利贷,才能买下房子,这既是一个"讽刺",又是一个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而更为讽刺的是寺庙不能如此功利,所以借出去的钱,本金就叫"功德",而收回来的利息就叫"福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通过杜牧的诗句,我们隐隐领悟出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喜好对大唐各级官吏工作的微妙映射。

言归正传,虽然是借了三分之二的钱买下房子,主人公李善得终究还是喜悦的。然而,也正是这份喜悦,让他一个谨小慎微几十年的老实人不小心着了他人的道,悄无声息之间、被同僚哄骗着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杨贵妃生辰的那一天,献上岭南运过来的新鲜荔枝"。
  "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途中山水迢迢,这条运送荔枝之路,看起来只是崎岖一些,却是无数小民和官员通往黄泉之路:皇帝诏令无可取消,那么谁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呢?最好能寻一只替罪羔羊。

在读《三国机密》时,我就感觉到:马伯庸给了历史上那些小事件,都安排了一个发生的合理理由。比如,曹丕为何偏偏喜欢甄宓?作为那个时代的二婚女性,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能征服曹丕?并不是,其实是因为他们曾有过一段很深的渊源。

读《长安的荔枝》,感觉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再次呈现:杨贵妃吃到的荔枝,能够由岭南穿越大半个中国送到长安,并且保持色、香、味不变的,堪称奇迹。马亲王的这个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生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性,决定了这基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已如此,为了家人,李善德还是决心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虽然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情节却成功照进现实,主人公李善德的遭遇时刻都在我们身边上演。读这个故事,如同学习人生的哲学,在人生之路漫步中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真谛。

一、进退维谷的绝境,拼死一搏的信念

李善德是唐朝上林署的监事,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九品小官。他在长安城奋斗十八年,终于在偏僻的城南买下了一座宅子。

这座宅子,不仅罄尽了他多年的积蓄,还需要从京城最大的寺庙招福寺借贷两百贯,本利总共近四百贯。看来,唐朝的房贷利率和现在也差不多啊。

李善德签字的手都发抖了,但一想到有了宅子,就有了根本,妻子和女儿终于可以不用跟着自己漂泊不定,居无定所了,李善德的心底还是泛起淡淡的喜悦。

人逢喜事精神爽,李善德回到单位,发现同事们对他都无比热情,上司刘署令告诉他,有一件美差要派给他去办。这美差就是为杨贵妃采办寿诞用的荔枝煎,同事一致认为此事非老成持重的老李来勾当不可!为了表示诚意,刘署令当即签发了敕令,人名一栏填了"李善德"。从此,李善德就是皇帝亲自指派的"荔枝使",这种职位,相当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钦差,权力巨大,而且油水丰厚,只有位高权重的人才能得到,比如卫国公杨国忠身兼四十多个使职。

李善德想天上掉下个金元宝砸在他头上,这是要帮他还房贷啊!

李善德简直高兴得手舞足蹈,谁知,兴奋过头儿,一跤跌进大坑里,敕令书也跌出来,李善德赶忙捡起,仔细检视。明明写的是采购"荔枝煎",何时变成了"荔枝鲜"?看着那枚掉落的小小黄纸贴上的"煎"字,李善德才明白——他被人坑了!荔枝鲜和荔枝煎,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荔枝煎是一种处理好的荔枝,保存持久,皇宫库中有的是,荔枝鲜是刚从岭南树上摘下来的鲜荔枝!李善德接了一个必死的任务,他只得接受好友韩洄的建议,和妻子和离,为妻女规避债务,给她们留一点儿活路。

但是杜甫坚决不同意,他给李善德讲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说:"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博出一点微茫希望。"一句话让李善德如梦初醒:既然早晚是死,早死不如晚死,何况自己死后,妻女无以为生,又如何生活?自己放手一搏,说不定还真能博出一线生机,即使不能,也要试试!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决定结局。

为了妻子和女儿的未来,为了早日还上购房贷款,他明知此次荔枝之行凶多吉少,过程险恶不已,可还是壮着胆子上路了。凭借一点算术上的本事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心惊胆战地踏上了去岭南之路。

李善德根据韩洄的点拨,从上司那里支了钱,除了购买了一匹马和必要的旅途用品,其余的都留给了家人。他渐渐明白,皇帝钦使真是个肥差,自己没怎么做手脚,就弄到了一笔钱。

俞敏洪说过一句话:"坚持下去,不是我们有足够的坚强,而是我们已经无法选择。"在人生中会遭遇很多失败和逆境,甚至是绝境,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奋力拼搏,才有可能逆风翻盘。因为,有时候人生之路是被逼出来的。

二、承诺重于泰山、信誉高于生命

李善德到了岭南,在节度使何履光那里碰了软钉子,何履光的书记赵新民出主意,只给李善德通行度牒,其他的一概不管。李善德一个人身在几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孤掌难鸣,一时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

正当李善德一筹莫展之时,旅店的一个老胡商苏谅主动提出帮助他。李善德不相信天下有这种仗义之人,他认为苏谅必有所图。果然,苏谅提出可以借钱给李善德,但是要李善德拿通行度牒交换。

苏谅是商人,有了通行度牒,不但能免去大量税收,最主要的是可以免去各个关口的检查,一路畅通无阻。李善德本不敢将官府度牒轻易借给别人,但是苏谅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不敢不答应。李善德用度牒换了苏谅近一千贯钱,有了钱就有了底气,他先到岭南最好的荔枝产地石门山下峒女阿僮的荔枝园,定好荔枝。阿僮是个二十来岁的姑娘,热情豪爽,有着一切未开蒙的少数民族姑娘的优点。

阿僮让李善德帮自己在荔枝园干了一下午活儿,晚上请他吃烤山鸡。李善德顺势向阿僮请教怎样才能让荔枝保鲜得更久一点儿。可惜,阿僮知道的方法,全是上林署里常用的,种植荔枝的人并不比售卖、存储荔枝的人更懂得保鲜。不过,李善德最大的收获就是和阿僮等峒人成了朋友,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对此时的李善德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李善德在岭南总算不再是孤军奋战。与此同时,胡商苏谅也被李善德的实诚打动,把他当成了朋友,在他第一批荔枝运出失败,一千贯钱已经花完时,主动再贷给他两千五百贯。当然,前提是李善德再去弄几张通行福蝶。有了苏谅的经济支持和阿僮的荔枝来源,李善德的任务总算看到了一点微茫的希望。有了背水一战信心,李善德跟随最后选定的优化方案和路线的荔枝使驿回长安。

临行前,他答应阿僮要给她带回长安的美酒,答应苏谅会让他的商队成为以后运送荔枝的专使商队。可惜,回到长安的李善德,才明白他的运送计划根本无人搭理,最后错进错出,杨国忠插进一脚,苏谅的商队被踢出局。李善德在长安焦头烂额,好容易得以回岭南,连回家都顾不上,又哪来时间和精力去给阿僮买酒?

就这样,李善德再次回到岭南时,苏谅和阿僮都为他的言而无信气恼万分,他们同时和李善德绝交了。起初,无论是苏谅还是阿僮,和李善德只不过是利益来往、买卖关系,但随着一次次运送荔枝的实验,他们相互了解,彼此信赖,同甘苦、共患难,成为了超越利益的朋友,这都是建立在李善德的诚信之上的。

可是,李善德再次回来,答应他们的事情一件也没做到,尤其是阿僮的荔枝园被毁,李善德却无力施救,苏谅还被赵新民借通行度牒一事整治,致使苏谅逃难而去。阿僮和苏谅不明白李善德的苦衷,只看到了他的承诺未能兑现,这是最令他们伤心失望的。

简而言之,谈钱不会伤感情,言而无信才会,信守承诺,是人生最简单也是最难做到的事;交朋友,最重要的是靠谱。

三、跳出思维定势、方能海阔天空

保鲜期只有三日的荔枝,怎么跨越迢迢山水送到长安,还能保持色、香、味不变?这是李善德一接到"荔枝使"的任命就苦思无解,差点儿为之离婚、乃至自杀的问题。所以,他一来到荔枝园,便急于询问荔枝保鲜的方法。阿僮说的浸水法是上林署常用的方法,但是李善德不死心,一再追问。阿僮说了一个让荔枝保鲜的秘诀:"你别摘下来啊!"周围的峒人大笑,李善德以为阿僮是给他开玩笑。

李善德不以为意,亲自爬上树去摘荔枝,荔枝长得非常结实,得用力才能把果实揪下来。峒人又取笑李善德,原来人家都是用刀连枝一块割下来的。

阿僮说这么摘下来的荔枝不离枝,可以放得略久一点儿。原来,峒人每次取笑李善德,并不只是取笑他为何从树上摘下来,而是笑他为何不知荔枝要带枝截取。带枝的荔枝虽然只能多放半日,但能多争取半日时间,李善德的成功就接近了半日。具体实施起来,李善德把荔枝的枝多截取了一段,插在双层瓮内层松软的肥土里,外层注满清水,这样相当于把荔枝扦插,枝叶果都能保持更久的新鲜。

等到真正运送荔枝时,杨国忠采纳了李善德的方法,再加上动用一切国家力量,速度比胡商快了许多,荔枝经过十一天的跋涉,被送到杨贵妃的口中,竟然实现了色香味不变,也算是小小的奇迹。

俗语有云:"当局者迷。"有时候,我们总是被事情的表象迷惑,若是能跳出固有思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抵就是如此。

故事的结尾,李善德并没有像我们初读时预想的那样,披荆斩棘获得成功,回到长安,皇帝亲自封赏,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是被佞臣小人陷害,贬谪到岭南,李善德终于兑现了对阿僮的承诺——带着长安美酒,和妻子女儿在她的荔枝园定居了。

正当我们为李善德的遭遇义愤填膺时,京城传来消息,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皇帝带着杨贵妃逃亡蜀中。路上,贵妃被赐死。李善德唏嘘之余,为好友韩洄和杜甫担忧,不知他们在长安的情形如何。同时,他也庆幸自己逃过了国破家亡的一劫,在岭南过着安稳的生活。

我们跳出局外看待事情,不要被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所迷惑甚至吓到,要换一种心态看命运,便会抓牢命运之舵,将会我们的命运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后记

李善德这个长安城里小人物,为了工作,为了家人,也为了挣回自己的性命,在绝境中放手一搏,沉舟自救,终于挣扎上岸。

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这不正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李善德,又何尝不像我们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的每一个人?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拼一把。放弃或许容易,但坚持一定很酷,不是吗?频临绝境,唯有向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历一番风雨,怎能邂逅绚烂的彩虹?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通过主人公李善德的内心独白,我们缓缓地走进这本书。

这本书为有着"马亲王"之称的马伯庸先生所著,以小人物的视角,通过送荔枝这件事,形象地勾勒出了大唐末期的"荒诞之处":故事以主人公李善得(一个长安九品小吏)在五十多岁的年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为开篇,作为一名"北漂"者,李善得省吃俭用几十年,并且依然需要向寺庙借高利贷,才能买下房子,这既是一个"讽刺",又是一个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而更为讽刺的是寺庙不能如此功利,所以借出去的钱,本金就叫"功德",而收回来的利息就叫"福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通过杜牧的诗句,我们隐隐领悟出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喜好对大唐各级官吏工作的微妙映射。

言归正传,虽然是借了三分之二的钱买下房子,主人公李善得终究还是喜悦的。然而,也正是这份喜悦,让他一个谨小慎微几十年的老实人不小心着了他人的道,悄无声息之间、被同僚哄骗着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杨贵妃生辰的那一天,献上岭南运过来的新鲜荔枝"。
  "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途中山水迢迢,这条运送荔枝之路,看起来只是崎岖一些,却是无数小民和官员通往黄泉之路:皇帝诏令无可取消,那么谁愿意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呢?最好能寻一只替罪羔羊。

在读《三国机密》时,我就感觉到:马伯庸给了历史上那些小事件,都安排了一个发生的合理理由。比如,曹丕为何偏偏喜欢甄宓?作为那个时代的二婚女性,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能征服曹丕?并不是,其实是因为他们曾有过一段很深的渊源。

读《长安的荔枝》,感觉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再次呈现:杨贵妃吃到的荔枝,能够由岭南穿越大半个中国送到长安,并且保持色、香、味不变的,堪称奇迹。马亲王的这个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生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性,决定了这基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已如此,为了家人,李善德还是决心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虽然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情节却成功照进现实,主人公李善德的遭遇时刻都在我们身边上演。读这个故事,如同学习人生的哲学,在人生之路漫步中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真谛。

一、进退维谷的绝境,拼死一搏的信念

李善德是唐朝上林署的监事,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九品小官。他在长安城奋斗十八年,终于在偏僻的城南买下了一座宅子。

这座宅子,不仅罄尽了他多年的积蓄,还需要从京城最大的寺庙招福寺借贷两百贯,本利总共近四百贯。看来,唐朝的房贷利率和现在也差不多啊。

李善德签字的手都发抖了,但一想到有了宅子,就有了根本,妻子和女儿终于可以不用跟着自己漂泊不定,居无定所了,李善德的心底还是泛起淡淡的喜悦。

人逢喜事精神爽,李善德回到单位,发现同事们对他都无比热情,上司刘署令告诉他,有一件美差要派给他去办。这美差就是为杨贵妃采办寿诞用的荔枝煎,同事一致认为此事非老成持重的老李来勾当不可!为了表示诚意,刘署令当即签发了敕令,人名一栏填了"李善德"。从此,李善德就是皇帝亲自指派的"荔枝使",这种职位,相当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钦差,权力巨大,而且油水丰厚,只有位高权重的人才能得到,比如卫国公杨国忠身兼四十多个使职。

李善德想天上掉下个金元宝砸在他头上,这是要帮他还房贷啊!

李善德简直高兴得手舞足蹈,谁知,兴奋过头儿,一跤跌进大坑里,敕令书也跌出来,李善德赶忙捡起,仔细检视。明明写的是采购"荔枝煎",何时变成了"荔枝鲜"?看着那枚掉落的小小黄纸贴上的"煎"字,李善德才明白——他被人坑了!荔枝鲜和荔枝煎,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荔枝煎是一种处理好的荔枝,保存持久,皇宫库中有的是,荔枝鲜是刚从岭南树上摘下来的鲜荔枝!李善德接了一个必死的任务,他只得接受好友韩洄的建议,和妻子和离,为妻女规避债务,给她们留一点儿活路。

但是杜甫坚决不同意,他给李善德讲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说:"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博出一点微茫希望。"一句话让李善德如梦初醒:既然早晚是死,早死不如晚死,何况自己死后,妻女无以为生,又如何生活?自己放手一搏,说不定还真能博出一线生机,即使不能,也要试试!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决定结局。

为了妻子和女儿的未来,为了早日还上购房贷款,他明知此次荔枝之行凶多吉少,过程险恶不已,可还是壮着胆子上路了。凭借一点算术上的本事和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心惊胆战地踏上了去岭南之路。

李善德根据韩洄的点拨,从上司那里支了钱,除了购买了一匹马和必要的旅途用品,其余的都留给了家人。他渐渐明白,皇帝钦使真是个肥差,自己没怎么做手脚,就弄到了一笔钱。

俞敏洪说过一句话:"坚持下去,不是我们有足够的坚强,而是我们已经无法选择。"在人生中会遭遇很多失败和逆境,甚至是绝境,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奋力拼搏,才有可能逆风翻盘。因为,有时候人生之路是被逼出来的。

二、承诺重于泰山、信誉高于生命

李善德到了岭南,在节度使何履光那里碰了软钉子,何履光的书记赵新民出主意,只给李善德通行度牒,其他的一概不管。李善德一个人身在几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孤掌难鸣,一时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

正当李善德一筹莫展之时,旅店的一个老胡商苏谅主动提出帮助他。李善德不相信天下有这种仗义之人,他认为苏谅必有所图。果然,苏谅提出可以借钱给李善德,但是要李善德拿通行度牒交换。

苏谅是商人,有了通行度牒,不但能免去大量税收,最主要的是可以免去各个关口的检查,一路畅通无阻。李善德本不敢将官府度牒轻易借给别人,但是苏谅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不敢不答应。李善德用度牒换了苏谅近一千贯钱,有了钱就有了底气,他先到岭南最好的荔枝产地石门山下峒女阿僮的荔枝园,定好荔枝。阿僮是个二十来岁的姑娘,热情豪爽,有着一切未开蒙的少数民族姑娘的优点。

阿僮让李善德帮自己在荔枝园干了一下午活儿,晚上请他吃烤山鸡。李善德顺势向阿僮请教怎样才能让荔枝保鲜得更久一点儿。可惜,阿僮知道的方法,全是上林署里常用的,种植荔枝的人并不比售卖、存储荔枝的人更懂得保鲜。不过,李善德最大的收获就是和阿僮等峒人成了朋友,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对此时的李善德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李善德在岭南总算不再是孤军奋战。与此同时,胡商苏谅也被李善德的实诚打动,把他当成了朋友,在他第一批荔枝运出失败,一千贯钱已经花完时,主动再贷给他两千五百贯。当然,前提是李善德再去弄几张通行福蝶。有了苏谅的经济支持和阿僮的荔枝来源,李善德的任务总算看到了一点微茫的希望。有了背水一战信心,李善德跟随最后选定的优化方案和路线的荔枝使驿回长安。

临行前,他答应阿僮要给她带回长安的美酒,答应苏谅会让他的商队成为以后运送荔枝的专使商队。可惜,回到长安的李善德,才明白他的运送计划根本无人搭理,最后错进错出,杨国忠插进一脚,苏谅的商队被踢出局。李善德在长安焦头烂额,好容易得以回岭南,连回家都顾不上,又哪来时间和精力去给阿僮买酒?

就这样,李善德再次回到岭南时,苏谅和阿僮都为他的言而无信气恼万分,他们同时和李善德绝交了。起初,无论是苏谅还是阿僮,和李善德只不过是利益来往、买卖关系,但随着一次次运送荔枝的实验,他们相互了解,彼此信赖,同甘苦、共患难,成为了超越利益的朋友,这都是建立在李善德的诚信之上的。

可是,李善德再次回来,答应他们的事情一件也没做到,尤其是阿僮的荔枝园被毁,李善德却无力施救,苏谅还被赵新民借通行度牒一事整治,致使苏谅逃难而去。阿僮和苏谅不明白李善德的苦衷,只看到了他的承诺未能兑现,这是最令他们伤心失望的。

简而言之,谈钱不会伤感情,言而无信才会,信守承诺,是人生最简单也是最难做到的事;交朋友,最重要的是靠谱。

三、跳出思维定势、方能海阔天空

保鲜期只有三日的荔枝,怎么跨越迢迢山水送到长安,还能保持色、香、味不变?这是李善德一接到"荔枝使"的任命就苦思无解,差点儿为之离婚、乃至自杀的问题。所以,他一来到荔枝园,便急于询问荔枝保鲜的方法。阿僮说的浸水法是上林署常用的方法,但是李善德不死心,一再追问。阿僮说了一个让荔枝保鲜的秘诀:"你别摘下来啊!"周围的峒人大笑,李善德以为阿僮是给他开玩笑。

李善德不以为意,亲自爬上树去摘荔枝,荔枝长得非常结实,得用力才能把果实揪下来。峒人又取笑李善德,原来人家都是用刀连枝一块割下来的。

阿僮说这么摘下来的荔枝不离枝,可以放得略久一点儿。原来,峒人每次取笑李善德,并不只是取笑他为何从树上摘下来,而是笑他为何不知荔枝要带枝截取。带枝的荔枝虽然只能多放半日,但能多争取半日时间,李善德的成功就接近了半日。具体实施起来,李善德把荔枝的枝多截取了一段,插在双层瓮内层松软的肥土里,外层注满清水,这样相当于把荔枝扦插,枝叶果都能保持更久的新鲜。

等到真正运送荔枝时,杨国忠采纳了李善德的方法,再加上动用一切国家力量,速度比胡商快了许多,荔枝经过十一天的跋涉,被送到杨贵妃的口中,竟然实现了色香味不变,也算是小小的奇迹。

俗语有云:"当局者迷。"有时候,我们总是被事情的表象迷惑,若是能跳出固有思维、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抵就是如此。

故事的结尾,李善德并没有像我们初读时预想的那样,披荆斩棘获得成功,回到长安,皇帝亲自封赏,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是被佞臣小人陷害,贬谪到岭南,李善德终于兑现了对阿僮的承诺——带着长安美酒,和妻子女儿在她的荔枝园定居了。

正当我们为李善德的遭遇义愤填膺时,京城传来消息,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皇帝带着杨贵妃逃亡蜀中。路上,贵妃被赐死。李善德唏嘘之余,为好友韩洄和杜甫担忧,不知他们在长安的情形如何。同时,他也庆幸自己逃过了国破家亡的一劫,在岭南过着安稳的生活。

我们跳出局外看待事情,不要被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所迷惑甚至吓到,要换一种心态看命运,便会抓牢命运之舵,将会我们的命运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后记

李善德这个长安城里小人物,为了工作,为了家人,也为了挣回自己的性命,在绝境中放手一搏,沉舟自救,终于挣扎上岸。

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开始:这不正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李善德,又何尝不像我们为了生活努力打拼的每一个人?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拼一把。放弃或许容易,但坚持一定很酷,不是吗?频临绝境,唯有向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经历一番风雨,怎能邂逅绚烂的彩虹?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