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总体布局下,我国科学家通过三年的调查,在历史上首次较全面系统地揭开了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神秘的面纱,激励我们去珍视和保护这片丰饶之地。
本专辑原创、独家且相对系统地报道了华南植物园等中国科学院下属机构自2008年至今长达15年的面向南美的一线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有利于填补中国对南美的认知空白及国家布局相关战略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民间观鸟团体和个人的兴起,是国家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些社会力量的努力下,许多鸟种获得记录,进而便利了科学研究和国家相关保护措施的出台。中国民间观鸟事业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可期。
随着三江源、东北虎豹、武夷山、大熊猫、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成立,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本刊为此进行政策解读,同时展示了第一批国家公园之美。
2021年是MAB全球发起五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策划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球巡展"活动,本刊将之润色出版,以更广泛地展示生物圈保护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中南半岛事关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和生态安全,但我们对这一近邻的认识可谓"熟悉又陌生"。未来,我们需面向中南半岛的生物和人文开展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加强跨境交流及自然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内蒙古连接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生态文明兴起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以往人类对自然过程的不合理的干预,并依托科学开展保护与发展的战略布局,强化这一屏障的功能。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 15)2021年将在中国举办。中国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多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在此进行回顾总结并展望未来。
老挝很小,离中国很近,然而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及面临的威胁之严重却不为大众所知。为了加强保护,增强老挝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科院东南亚中心联合老挝合作伙伴开展了深入的野外科考行动。
为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需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科技,鼓励青年才俊奋发有为。特以此刊深切缅怀2019年4月21日在斯里兰卡恐怖袭击中不幸遇难的青年海洋科学家李健、潘文亮、李大伟、王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