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海拔1400米的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六峰教学点寒意渐浓。午间铃声响起,孩子们奔向食堂,校园瞬间被笑语激活。学生小烨踮脚面向摄像头,笑容灿烂。他说:"刷一下脸,饭菜就来了。"
"数字食堂"落地乡村,餐盘盛满时代温度。这是鹤峰"十四五"教育图景的缩影。五年静默变革,如春风化雨,浸润每座校园、每个心灵。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山乡校园的美丽蜕变
今年秋季开学季,投资1.15亿元的鹤峰县第二实验小学和县中心幼儿园正式开学。现代化校舍占地3.2万余平方米,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80个、学前学位600个,城区"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根本缓解。
图为位于康岭新区的两所新校秋季正式开学
远离县城的中营镇民族学校,绿茵球场与红色跑道相映成趣,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家门口好学校"。
城区新校与乡镇学校焕新,仅是鹤峰大手笔改善办学条件的缩影。五年间,鹤峰将教育视为最大民生,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亿元,12所乡村薄弱学校焕新,36所中小学食堂监管平台升级,教育城域网、多媒体教室、空调全覆盖。
在最偏远的走马镇曲溪教学点,交互式智能教学一体机取代粉笔灰。美术老师轻触屏幕,生动的动画吸引所有目光。借助网络,村小孩子们与镇中心校同上一堂课,画笔下的太阳同样绚烂。
图为走马镇堰垭学校的孩子们与机器狗互动
如今,"教联体+三个课堂"模式广泛推行,鹤峰组建6个共建型、融合型教联体,覆盖25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同时鹤峰统筹专递、名师、名校网络"三个课堂"建设,有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点亮三尺讲台:守望山乡的"引路人"
"十三五"末,青年教师雷小玲被分配到走马镇堰垭学校时,内心充满犹豫。偏僻的地理位置、不便的交通让她看不清未来。如今,她坚定留下并成长为骨干。她说:"工作生活环境巨大改善,收入有保障,各级培训让我持续进步成长。"
图为雷小玲指导学生劳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鹤峰打出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深化"县管校聘",五年招聘教师261人、引进65人、轮岗交流470人;足额兑现教师工资,确保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实施"百千万教师梯队成长工程",培训覆盖率100%,建成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和22个校级学科工作室。
"80后"教师伴侣陈若竹和蒋涛,大学毕业后选择扎根铁炉白族乡马家希望小学。十四载春秋,他们与孩子们共追梦,用青春书写教育人生。
从"留不住"到"抢着来",该县1577名教师中,高级职称342人、骨干教师556人,年轻力量正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温度的深度传递
"老师来了。"每月约定日,小英早早守候在窗前。鹤峰特校教师步行一小时山路,为她送去知识光芒。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送教,行动不便的小英从未中断学习。告别时,她紧握老师的手,父亲眼眶湿润。
关爱机制日臻完善。各中小学建立残疾儿童详实台账,通过特校入学、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保障受教育权利,入学率达100%。鹤峰县中小学建"亲情小屋",配"爱心妈妈"和生活导师,温暖留守儿童。
五年间,该县累计发放教育资助资金6239万元,惠及学生8万余人次;营养改善计划与"免费午餐"落实资金6955万元,受益9.6万余人,鹤峰连续五年获评全国"阳光校餐示范县"。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课后服务时间,土家摆手舞、科学实验室、基地"责任田"......孩子们在劳动和探索中找到课本外的乐趣。
安全底线牢牢筑实。鹤峰五年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实现专职保安、封闭管理、一键报警、视频监控全覆盖,多年安全责任事故"零发生"。
五年间,鹤峰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9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9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4.35%;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2024年,该县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
群山阻隔不了梦想。云端课堂、深夜明灯,正为山里孩子点亮通往广阔世界的道路,铸就鹤峰走向未来的坚实希望。(汪正玺、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