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

抗战老兵讲述抗战故事:最惊险的一次突围
那是1941年秋,日寇分南北两路,向太岳根据地进行轮番扫荡。记得前一晚,我们还在沁沅县阎寨村忙过中秋节,召开军民联欢会后,较迟地进入梦乡。谁知翌日凌晨,我接到情报,敌人已发起了进攻......[详细>>]
孟庆忠:抗日胜利节,还得过下去!
那是一场啥样的歼灭战?就在那年的前一年,1944年吧,乐亭属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是同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运昌。这李运昌可是乐亭本土走出去的传奇将军,黄埔军校毕业的,日本兵从东北侵入华北的时候,就组织领导了冀东抗日大暴动。[详细>>]
白公:是谁耀亮了历史的天空
1943年11月21日晨,日机39架袭击湖北省抗战临时省会恩施,颜泽光、周福心、张传伟所在的中国空军11大队8架战机旋即升空迎击。他们已是多次迎战日机了,但丝毫没有懈怠,仍以紧张和灵敏的姿态投入战斗。[详细>>]
袁学骏:在《地道战》的原生地——正定高平
老电影《地道战》那地下交通网络,特别是机智勇敢的主人公高传宝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一建军节时,我走进了河北正定韩家楼乡的高平村,想接一接冀中平原地道战的地气,领略一下70多年前人民战争的历史风采。[详细>>]
刘锡诚:"八一五"的记忆
抗战胜利70周年了,少小年纪上留给我那些记忆,却是那样深刻、那样顽强,永远不会忘记。[详细>>]
刘钊:大恨永恒
那是1936年7月,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铁骑踏入中国,京津沪相继沦陷,接着溯江而上,进逼武汉。当时潴留武汉的难民,多达十数万,西行舟楫,已难运载。[详细>>]
申瑞瑾:雪峰山上英雄多
湘西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俗称雪峰山战役,因侵略者为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保卫战"。[详细>>]
陈先义:关于抗战中的《黄河大合唱》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这一年的11月,由国民党主力部队进行的武汉保卫战,虽然重创了日军主力部队,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但最后也未能阻挡日军占领武汉三镇。[详细>>]
贾芝:延安日记中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场面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贾芝在延安中学教书,学生大多是烈士遗孤和战斗在全国各地抗日战场上将士们的子女。翻开贾芝的延安日记,无意间发现,20余位同学不约而同地写到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以及抗战之后奔赴战场的壮丽篇章。[详细>>]
胡可:"对敌政治攻势"——抗日战争回忆一则
"对敌政治攻势"这个词儿,只流行于抗日战争时期,今天已经不太有人知道了。联想到敌后战场出现的"对敌政治攻势",那种把文艺直接作为瓦解敌人的武器,文艺工作者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战斗豪情,又何尝不是"戏剧史上的奇观"呢。[详细>>]
傅起凤忆父亲傅天正:抗战魔术创作万众一心聚沙成塔
抗战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无论老少、贵贱、派别、区域,都团结一致,自觉投入到抗战大潮之中,魔术师们也是一样。这里仅记述父亲(作者父亲为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傅天正)对我讲过的战中的几个魔术创作[详细>>]
陈秀美:回忆日寇暴行
近年来因为双眼患病,很少看电视了。昨天听说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播出,英勇的"东北抗联"那时就在我们牡丹江一带活动,杨靖宇、赵尚志等的英勇事迹一直就在民间广为传诵......我想重温一下往日的历史[详细>>]
曹凌云:梅冷生先生抗战时期的护书故事
整整70年了,1945年的夏天,一批馆藏善本、珍本、乡贤批注本、精刊本,以及乾隆年代刻的丛书、英国出版的《韦氏大辞典》等,共计一万两千多册,经过漫长的在外漂泊后,又回到了它们的老家...[详细>>]
孙子钧:我是孙家十六妹
我的爷爷孙永金,在民国16年( 1927年)携全家逃来黑龙江,就是因为永盛爷为给家里防意外,在家里藏了枪,被官府搜出后,家族被冠上了通匪的罪名,太祖父孙廷桐被拉去官府坐牢。[详细>>]
宁新路:滇缅铁路祭怀
号子声已远去,倒是30万民工奋战哀牢山、无量山、横断山、澜沧江、罗闸河、南汀河的气息还如云彩一样地飘荡,倒是长眠于这滇缅铁路路基下的十万多筑路工人的英雄气概还在。[详细>>]
红 孩:西皮流水
那是一九四二年的冬天,这年的冬天来得早,人们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暴风雪就堵住了村里人的柴门。家里的人蜷缩在土炕上,等着爷爷从北平城里回来。爷爷是手艺人,在前门外的翠香楼做厨师。[详细>>]
周喜俊:修筑起坚实的精神之路
为深入了解村里的情况,2014年盛夏,我走进了张堡村。当我在老百姓家里住下来,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验,用耳朵去倾听的时候,村志里记载的文字有了生命的质感,那一个个历史事件在我眼前鲜活了起来。[详细>>]
石 英:七十年前的一个片断
1945年5月,我在故乡黄县九里镇完小上学,大约是5月14日这天,我们的孙校长紧急召集全校同学,都到四年级教室里去,因为全校的教室以四年级的最大。就是这样,也还是容纳不了,不少同学只好站着,或坐在开着窗的窗台上。[详细>>]
杨先让:先烈壮哉,莫敢忘怀!
2003年,在休斯顿,卢美纯与丈夫理查经友人介绍找到我,她正在翻译一本弗雷德·塞克(荷兰)著的《永远不能忘记——日军战俘营的岁月》。她说自己的中文不好,希望我帮助润色。[详细>>]
陈世旭:星与海 榄核河的怀念
1993年,我随中国作协采风团行走河西走廊。领队的是中国作协前党组书记张光年,相对于这个名字,他的笔名在中国妇孺皆知:光未然!他与冼星海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详细>>]
马卫:神弹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了全国的大后方,兵员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当时,川军各军阀,王陵基、刘湘、刘文辉、刘子厚,邓锡侯、潘文华、杨森等,均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详细>>]
吴德铭:抗日英烈忠魂祭文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摘自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三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详细>>]
苗得雨:"沂蒙山妈妈"的述说
俺是柳行岔的董文英,日本鬼子大扫荡那段,俺二十六七岁,正是奶孩子的时候,掩护咱们的战士有小赵、小王、小张、小刘、老杨、老郭、老徐......俺是小组长,小组做什么呢?[详细>>]
版权所有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艺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