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行动|双碳五周年,中国绿色征程中的霍尼韦尔答卷-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 > 信息
2025 10/17 21:05:32
来源:新华网

气候行动|双碳五周年,中国绿色征程中的霍尼韦尔答卷

字体:
分享到:

气候行动|双碳五周年,中国绿色征程中的霍尼韦尔答卷

2025年10月17日 21:05:32 来源:新华网

  五年前,"双碳"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按下了加速键。五年来,中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乡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上升,绿色建筑比例持续提高......这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一家扎根中国90年的全球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秉持"东方服务东方"战略,深度参与这场变革,不仅将可持续发展融入自身运营,更以创新技术赋能广泛领域,书写一份属于外企参与中国"双碳"进程的独特答卷。

  霍尼韦尔中国总部大楼。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以创新驱动低碳转型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制造业、建筑、航空、能源等行业的减碳需求日益迫切,而技术创新是突破减排瓶颈的关键。据了解,霍尼韦尔约60%的新产品研发投入以可持续为导向。从生产环节的精准控制,到各类传感器的部署应用;从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工艺技术,到各类建筑的能效管理,这家全球高科技企业用创新解决方案为不同行业量身定制减碳路径,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制造业领域,高耗能、高排放仍是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能源转型升级的难点。为此,霍尼韦尔通过数字化与精细化管理的融合方案,助力企业在能源利用、运营管理等领域提升效率,实现数智化转型。盛虹石化产业集团的斯尔邦丙烷脱氢(PDH)智能工厂便是典范。霍尼韦尔为其提供从工艺设计、工程建设到生产运行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并部署数据驱动策略,实现安全生产、降本增效与数字化赋能,成为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在建筑领域,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的报告显示,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约为22%,减排潜力巨大。霍尼韦尔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从软件、硬件和服务三个方面为中国建筑行业提供兼具节能性与运营效率的智慧楼宇解决方案。霍尼韦尔还与上海外高桥集团、陆家嘴集团等地标运营商合作,为旗下商用办公楼、公寓、艺术品仓库等不同业态建筑提供节能改造服务,为城市建筑绿色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在优化存量能耗的同时,霍尼韦尔更将目光投向未来,布局前沿技术,助力中国实现深度脱碳。霍尼韦尔的碳捕集与存储(CCUS)技术能够高效捕获工业流程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可资源化利用,实现"变碳为宝"。此外,霍尼韦尔的UpCycle塑料回收技术采用分子转化工艺,能将传统难以回收的废塑料转化为高价值聚合物原料,大幅提升塑料循环利用率。这些领先技术从能源替代、资源再生等关键环节入手,为破解行业深度减排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先进方案。

  在航空领域,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是现阶段实现脱碳的核心路径。据德勤预测,2030年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需求量将达300万吨/年,但高成本与复杂工艺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成本的显著降低需要从原料和技术路线共同探索。霍尼韦尔早在2016年就以EcofiningTM工艺实现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化生产,并不断开发出了利用废弃油脂、农作物秸秆、甲醇等多种原料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在中国,霍尼韦尔已与嘉澳环保、金尚环保、内蒙古久泰等多家企业合作,助力其打造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推动航空业节能减排。

  躬身践行可持续承诺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践行者,可持续发展也是一项覆盖霍尼韦尔设施、运营以及产品的全方位承诺。2021年,公司承诺于2035年前实现所有业务运营和设施的碳中和目标,并尽可能通过公司自有技术来达成这些目标。2022年4月,霍尼韦尔宣布深化公司可持续发展承诺,将包括价值链产生的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三)纳入减排目标。

  霍尼韦尔2004年就开始了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部署。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间,霍尼韦尔在公司内确立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效的目标,并一直达到甚至超额完成这些目标。自2004年起,公司业务运营和设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强度已减少90%以上,能源效率提升了70%以上。除了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之外,霍尼韦尔自2010年以来先后落实了6300多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包括楼宇自动化和控制、照明和硬件升级等,平均每年节省1亿美元的成本。

  在中国,霍尼韦尔将"绿色工厂"作为本土化实践的核心抓手。目前,霍尼韦尔已拥有7家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公司超过75%在中国生产制造的产品来自这些工厂。霍尼韦尔采纳先进的生产工艺,引进低能耗、高能效的设备,努力推进工厂的节能降耗,助力践行公司碳中和承诺。例如,霍尼韦尔天津工厂率先应用了本土研发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通过对高能耗设备的实时监测、智能调控与能效评估,实现建筑能源使用的闭环管理与柔性控制。该系统助力工厂年用电量下降5%,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6吨。

  霍尼韦尔位于天津的"绿色工厂"。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共建可持续创新生态

  "双碳"目标的实现并非单一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产学研用各方协同的"交响乐"。过去五年,霍尼韦尔在中国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生态,携手各方伙伴共同推动各行业可持续发展。

  霍尼韦尔持续深化在中国的创新研发布局,通过全国10个工程研发中心和5大研究院,构建起覆盖多领域的创新网络。近年来,霍尼韦尔陆续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低碳中心、低碳智慧建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数智创新中心等机构,聚焦氢能、SAF、能源转型、石化智能工厂等核心议题,发布多部行业白皮书,为产业减碳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参考。这些创新网络不仅是技术研发的策源地,更成为连接全球技术与中国需求的桥梁,确保创新成果能快速适配本土场景。

  另一方面,培育未来力量,夯实人才根基。在校企合作方面,霍尼韦尔同样取得丰硕成果。霍尼韦尔的"低碳智联精益数字化"校企合作项目已覆盖全国235所院校,为中国绿色产业输送了大量兼具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从"技术传承"到"人才储备",为"双碳"目标的长期推进注入持续动能。

  从1935年在上海设立首家经销机构,到如今成为"双碳"目标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霍尼韦尔90年的在华历程,正是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发展的缩影。秉持"东方服务东方"战略,霍尼韦尔将全球领先的技术转化为满足中国本土需求的解决方案,又以自身实践与生态协同,形成从技术落地、本土运营到产业协同的完整链路。站在"双碳"五周年的新起点,霍尼韦尔将继续深化本土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破解减碳难题,以开放协同汇聚生态力量,与中国合作伙伴共筑更加低碳、高效、可持续的未来。(吕冰洁)

【责任编辑:朱翃】
阅读下一篇:
气候行动|双碳五周年,中国绿色征程中的霍尼韦尔答卷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