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机构简介
您当前的位置:

1964年7月1日,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简称"声学所")正式成立,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水声学、超声学、电声和建筑声学三个实验室,以及1958年至1961年先后建立的南海、东海、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如今,声学所已形成"一所四地"的空间布局,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设有声学与海洋信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实验室,在海南、上海和青岛分别设有南海、东海和北海研究站。

作为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所,声学所的特色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

声学所的使命定位是:聚焦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面向我国在海洋、安全、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破解声学与信息处理相关的前瞻性科学难题,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引领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发展方向,培养和汇聚高端人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

声学所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与管理人才队伍,先后涌现出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60余人,其中正高级180余人、副高级290余人,拥有国家杰青3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2人。作为国务院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声学所设有物理学(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个学术型硕博点及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博点,以及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累计培养近3000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目前在学研究生600余人,在站博士后约70人,持续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建所60多年来,声学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奠基性、系统性的重大成果:

水声学领域,创造性提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高到低,有合有分"的发展战略,在海洋声场理论、水声探测与通信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有创新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出我国反蛙人声呐、合成孔径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CP)、声相关流速剖面仪(ACCP)等系列关键装备,保障国家海洋安全与资源开发。成功研制"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载人深潜器声学系统,并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

空气声学领域,在低频降噪、智能传感、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提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微穿孔板吸声理论及设计方法,完成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声学设计与改造,发明多种声学超结构,主导我国早期大气核爆炸远区声学探测,建立全国次声监测网并应用于灾害监测,研制出国内首台实用化声像仪,推动噪声污染防治立法。在多语言语音识别统一建模、新型语音识别算法及智能语音系统研发方面成果显著,广泛应用于客服、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超声学领域,提出并创建"储层声学"理论体系,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耐高温高压偶极声波测井换能器并量产,开发多极子阵列声波、横波远探测成像测井仪等高端深海深地探测装备。深化微声学理论,研发系列高性能微声器件。拓展声能应用,推动功率超声在生物医药、工业制造、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在检测声学方面,为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核电高铁提供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支撑。

网络与信号处理领域,作为国内数字信号处理与全IP网络研究的先驱,在网络智能交换、传输协同、信息处理、声学人工智能等方向突破核心芯片与算法,研发关键系统装备。实现多媒体搜索系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平台应用,突破网络多核并行计算与安全传输技术,提出SEANet技术解决算力利用与公网安全痛点。

声学所拥有世界一流、门类齐全的声学实验设施体系,构建了独特的"池(唐家岭大型消声水池)+湖(新安江湖上实验场)+海(临海实验基地)+船(‘实验1’号科考船)"水声实验体系,建设了全/半消声室与混响室等空气声学设施、声学MEMS超净加工平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试验环境。

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声学所始终秉承"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亲自动手"的所训精神,构建了立体化的创新文化体系。通过党建引领深化守正创新理念,营造全员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建成所史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标志性场景,将抽象文化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环境体验;打造"汇声文化讲坛"及建所60周年系列活动等品牌,凝练精神内涵、讲好声学故事;融合线上线下平台联动内宣外推;培育青年"文化使者"队伍,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显著提升了机构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声学所先后与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科研人员在国际声学委员会(ICA)、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会(I-INCE)等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截至2024年底,声学所累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5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2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5项。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6000余篇,出版专著约近200部;申请国际专利100余项(授权50余项),国家专利2200余项(授权1600余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8项,国家声学标准150余项次。

声学所是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分会等学术机构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声学》《网络新媒体技术》《声学技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和《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展望未来,声学所将坚守初心使命,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为全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