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松桃苗族自治县沙坝河乡泡木新村笼罩在薄雾中,63岁的杨大爷站在新家的阳台上,望着楼下整洁的街道,心里却有些发愁。自从2019年从地质灾害隐患点老泡木村搬迁到这里,他和村里200多户乡亲虽然住上了新房,但陌生的环境、疏离的邻里关系,让这位老人总觉得"脚底踩不着地"。直到有一天,网格长吴文锋敲开了他的门......
民情互通平台:从"不敢出门"到"走街串巷"
吴文锋是泡木村党支部书记兼网格长。搬迁后,村里将204户733名村民划分为两个网格,像他这样的其他2名网格员、23名联户长也每天穿梭在楼栋间,记录家长里短,也留意着像杨大爷这样的"沉默群体"。
"叔,咱街上新开了超市,我带您认认路?"网格长吴文锋的提议让杨大爷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跟着他出了门。一路上,吴文锋指着卫生院、信用社、文化广场,像介绍老朋友一样耐心。几天后,村里组织了一场"环境熟悉日",网格员、联户长们带着30多位老人走遍了集镇的每个角落。杨大爷的眉头渐渐舒展,"原来这儿和老家上面一样,街坊都是热心肠"。
每月一次的"民情恳谈会"更是热闹。搬迁户陆婶在会上直言:"娃儿放学没处玩,能不能建个健身广场?"村支书当场拍板,两个月后,一片崭新的健身区落成,篮球架、乒乓球台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打卡地",陆婶逢人便说:"没想到咱随口一提,真成了!"
矛盾调解平台:从"闹离婚"到"携手创业"
搬迁后的泡木村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底,村民宋大哥和妻子因琐事吵着要离婚,闹得邻里皆知。调委会的老支书和"五老"王大爷闻讯赶来,一个讲法律,一个拉家常,硬是把两人劝到村头的榕树下。"你们娃才上小学,离了婚,娃咋办?"王大爷一句话戳中软肋。最终,夫妻俩决定一起在家务工,如今在沙坝街上开了家小吃店,生意红火。
村里还创新了"线上调解"模式。村民王叔因土地分配问题和邻居争执不下,直接在微信群里@了网格员。调解团队通过"贵政通"App录入上报乡综治中心,乡综治中心组织了国土所、村规站负责人协助调解,当天就厘清了纠纷。刘叔感慨:"隔着屏幕也能解决问题,这法子真灵!"
民生服务平台:从"跑断腿"到"一站式"
走进泡木村综治中心的服务大厅,搬迁户吴姐正在办理低保申请。过去,她得跑遍乡里多个部门,如今只需把材料递进窗口,剩下的流程全由工作人员内部"跑腿"。"三天就办妥了!"吴姐笑得合不拢嘴。
就业问题曾是搬迁户的"心头病"。村里联合周边工厂举办招聘会,组织家政、电工培训,还帮有创业意愿的村民申请贷款。青年小王参加了焊工培训后,顺利入职市里的加工厂,月收入涨了3000元。"以前在老家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技术在手,心里踏实!"
如今的泡木村,清晨的健身广场上满是打太极的老人,放学后的孩子们在篮球架下、乒乓球桌旁嬉闹,服务大厅里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杨大爷成了巡逻志愿者,陆婶当上了广场舞队长,宋大哥夫妇的小吃店挂上了"党员示范户"的牌子。
"三大平台"的背后,是泡木村将"枫桥经验"本土化的智慧——用网格联通人心,用调解守护和谐,用服务托起幸福。正如村支书吴文锋所说:"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让乡亲们从‘搬得出’变成‘过得好’,才是真正的‘后半篇文章’。"
沙坝河乡泡木村,这个曾经高山坡上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沙坝河畔的美丽新农村,正用"小平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大故事"。(曾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