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jiahao
xuchangyi
如果您对新型机器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航空发动机、离散事件系统,电子信息科学感兴趣,可以与我邮件联系。
欢迎沟通学习。
Han Xiao
guoyuhao
Shi Quan
lihailong
Ren Wei
wangliu
AZMAALIASGHAR
Liu Kai
guoxiangji
Li Xu
gaohuilin
kang wei
guofang
xia haoxiang
Li Xiaozhou
zhanglei
xuzhaoguang
hegaohong
songxueguan
zhanghongwei
lu hu chuan
zhaojijun
guodongming
chenyue
mengzhaoliang
lixianneng
chengmingsong
wangdejun
膜科学与过程研发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群体以及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团队中有4位教授、12位副教授。团队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 团队主要从事气体膜分离过程、膜材料、膜结晶、燃料电池、环保和过程工业节能改造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油化工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其中40余项在企业生产上得到实施,减排CO2超20万吨/年,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年,将我国炼厂气及VOCs处理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VOCs膜分离技术从跟跑到全球领跑作出重要贡献,对于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团队于2010年及2018年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创新团队隶属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任伟民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吕小兵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刘野研究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张文珍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任)、周辉副研究员(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后)和刘安华副教授(天津大学本科、南开大学理学博士)组成,是一群在二氧化碳化学及其精细化学品创制方面已取得一定研究成绩、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的年轻人组成。该团队一直从事二氧化碳等惰性小分子活化与催化转化基础研究,以及二氧化碳参与的立体选择性可控聚合和二氧化碳基手性精细化学品的创制等工作。研究成果《高效合成光学活性有机碳酸酯的方法学研究》获200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氧化碳高效活化与催化转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获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氧化碳基手性精细化学品已在沈阳金久奇科技有限公司获工业化生产,为企业创造利税近亿元。"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创新团队还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并于2017年获滚动支持。先后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以及辽宁省重大科技专项等。
大连理工大学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为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培养的40个创新团队之一。团队核心成员共6名,主要以45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副教授以上职称占8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大连市领军人才2名,大连市青年才俊1名,2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人任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计算力学软件分委员会委员和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总体技术专家组委员。团队成员大多从事先进制造和工业软件相关研究,在先进制造相关的工业软件研究和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
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两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两机核心部件长期工作于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与多源振动等严苛环境,结构设计必须考虑静/动载、流-固-热耦合作用,涉及多个学科深度交叉和融合,设计难度大。本团队以提高两机关键部件的强度可靠性与气动性能等为研究目标,以静/动载、流-固-热耦合等作用下结构的高效高精度仿真分析、多学科优化与高精度试验方法以及自主可控分析与优化软件研发为研究方向,拟通过本团队建设促进我校能动、力学等学科发展,提高我国两机高端装备的正向设计能力。 本团队结合能动、力学等优势学科,依托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装备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已在两机气动性能设计、结构轻量化设计与试验验证方面突破了若干关键技术,完成了叶片、机匣、轮盘、喷管等多个关键结构的设计工作,形成了Desk系列分析与优化自主可控软件,目前应用于606所、商发、航发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另外,本团队与国内3家两机研发单位共同建设有3个技术中心,承担了30多项横向课题,同时负责承担两机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总经费达3000万元。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目前已与杭汽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转让经费200多万元,正与航发集团洽谈技术转让事宜,转让经费预计在1000万元,获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物理化学教研室现有教师14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承担着化工与制药大类、高分子、应用化学、环境、生物等本科专业核心基础课"物理化学(A/B/C/D)""结构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团队整体专业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学成效显著。其中,王新平、纪敏、王旭珍教授荣获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石川教授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史彦涛教授荣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东琪教授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张晓教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大连理工大学"星海人才培育计划"星海优青,刘炜副教授入选"星海人才培育计划"星海优青,王新葵教授荣获辽宁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及全国化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大赛特等奖;有4位教师获校教学质量优秀奖,5位教师被推荐为校本科课程教学示范教师。课程团队立足我校新工科化工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秉持OBE教育理念,齐心合力、锐意开拓,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在教学资源创制、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育人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果。编写出版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两部、辽宁省"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一部;物理化学课程连续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屡创新高,研究论文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分析类课程教研室目前有17位老师,各位老师均是数学科学学院教学骨干,对分析类课程教学十分熟悉。教研室由教学名师卢玉峰老师为负责人,负责整个教研室的建设工作。由程国正和程明松老师为副主任,负责教研室的日常建设工作。教研室每周均在固定时间召开相关研讨,讨论教材建设,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组织,青年教师培训,习题课和实践课内容安排,考试安排等相关工作。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周期长,教学内容多,难度较大,因此每学期开学前教研室会做研讨,布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考试安排以及讲授形式等。学期中每周集体备课一次,讨论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相关议题。临近期末会集中讨论期末考试组织形式,包括期末试卷难易程度,题目多少,考试范围等。学期末组织研讨,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规划和总结,并提前研讨下一学期的教学组织实施。每学期还有重点难点内容研讨,集体讨论授课形式,讲解顺序,难易安排,教学进度安排,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做到充分理解和掌握,力求让学生学得明白,了解数学分析的内涵和应用。
化学家常常自嘲为厨子。烟火,佐料,每一道菜,可以管饱,也可以只负责貌美如花。课题组自2004年至今,在化学领域旗舰杂志Angew Chem Int Ed.发表封面论文,在药理学顶级期刊和药物化学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我们的研究,是化学连接生命科学的玻璃天桥,风光无限,惊险刺激。我们是没有菜谱的厨子,是创造菜谱的艺术家! 文化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让我们一起把文化融入化学,为现代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医学领域卷起阵阵中国风!课题组最新的进展,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肿瘤靶标蛋白,发表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著名杂志发表的封面,用化学揭示生命的本质,就像考古挖出了最早的甲骨文。 课题组在肿瘤化学生物学领域跋涉十余载,硕果累累不绝,经费源源不断,英才络绎而来。有个宝座,为你而留! 如果你想成为化学界的中国风;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专做黑暗料理的厨子。欢迎加盟化学生物学课题组。蛋白靶向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评价;在体蛋白荧光失踪分子;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几道大菜等着你!
研究主题和方向(但不限于)如下: · 研究多模态(文本、音视频、行为及生理信号)信息融合的时序数据的智能分析,包括计算行为分析、情境认知与推演方法、复杂场景态势预测等; · 研究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相结合的表征模型架构和训练优化方法,实现融合计算智能模型算法(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和领域知识、经验和启发的混合增强智能,决策支持策略; · 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如在智能座舱、自动/无人驾驶等典型动态、开放、复杂情景下人机协同、实时控制;工业及商业过程自动化中数字工人(eworker)的概念;基于模型和仿真的人类健康预测、精准医疗和慢病管理等。 · 研究探索数据分析算法、模型的通用性、可解释性、可信性以及分析和演化过程中的隐私和安全保护机理。 为支持上述研究和创新,将建立1)智能信息物理系统实验室用于仿真典型应用场景的信息物理空间和应用,包括IoT(传感器及智能装置)网络、边缘计算技术平台(数据采集及底层共享处理功能模块)、人机交互(可操作性及用户体验)各种应用接口及具体应用专用功能模块,为快速搭建应用场景、开展理论及技术验证提供支持。2)数据孪生(Digital Twin)国际联合实验室,由中外学者兼任实验室主任,作为国际合作平台,与欧美著名学者和国际一流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包括互访、博士生联合培养、联合学术会议沙龙等。 目前团队教授1位、博士生4名、硕士生9名。仍在招聘硕士、博士、博士后、副...
机器人与强化学习实验室主要研究基于动力学的建模和控制方法以及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控制方法,应用领域包括四足机器人、轮式复合机械臂等移动机器人以及医疗机械臂和康复外骨骼等医疗康复机器人。实验室由辛桂阳副教授创办,近年来研发的四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都已经非常成熟稳定,实验室具备从底层到上层的整机研发能力,算法上除了研究传统的最优控制等方法,同时在研究融合视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的深度强化学习智能控制算法。
大连理工大学数字人体与医学影像研究组集合了对医疗影像处理和成像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师生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图像的分割、配准、解剖学和功能学数字图谱建模、小动物放疗与成像、计算机辅助诊断、医疗3D打印等。课题组配备有多台计算服务器、工作站、3D打印设备,与国内多家医院和高校以及国外大学保持着密切的科研合作。我们致力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医疗影像技术,为服务于临床医生与病人尽一份微薄之力。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智慧社会治理团队人机与群智决策研究组
大连理工大学张博教授领衔的复杂能量系统数字孪生创新团队,以"复杂能源转换与高效利用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班底,通过引入航天航空先进热管理系统中高效轻质紧凑换热器研究成果,拟从事军民两用的高效订制/通用型丝管换热器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团聚具有强有力的科研基础,近年来承担了包括"两机专项"、JW重大基础加强项目、教育部-装发部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同时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示范,具备科研向实用转化的充足经验。团队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大连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检索52余篇)、持有发明专利8项(其中转化1项)。团队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4名,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07/02
06/27
06/27
06/12
05/07
04/08
Data Display
建校
现有学生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校共有教职工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
本科招生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强基计划"专业
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占地面积
图书馆实体馆藏
运动场馆面积
版权所有 © 大连理工大学教师主页辽ICP备05001357号